--------肇庆市端州中学图书馆管理经验交流
肇庆市端州中学教研室副主任 区家民
一、肇庆市端州中学及图书馆简介
(一)学校简介
我校创办于1994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49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个(其中高中30个班,初中24个班),在校学生3327人,教职工185人。2004年1月被评为省一级学校,是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基地、“珠江三角洲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二)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位于我校艺术楼,藏书17万册,有2个共容纳120人的阅览室和3个共容纳180人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每年订阅各类报刊220余种,逢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30,下午2:30~6:00对师生开放。图书借出、归采用“万家图书管理软件” 系统,实现无纸化借阅手续,师生可通过电脑查阅书目,提高借阅使用效率。
二、以“端砚文化”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让书香溢满校园
(一)背景
我校是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基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一项基本建设。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教学活动具有地方性,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肇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中国砚都”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砚材资源和鬼斧神工的雕刻大师。端砚自唐初问世以来,已为世人所珍藏。研究、发扬端砚的文化内涵并将它与肇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相联系,对促进肇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校处于城区东面,与端砚文化村比邻。开设“端砚文化”本土文化型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端砚、了解端砚、传承端砚文化,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彰显我校的“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
(二)构建领导架构,制定实施方案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和指导,还成立课程研发、审定小组、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和校本课程评价、考核小组。领导小组严格人员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开发,保证质量。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实施方案》,组织研发了体现学校“情智育人”特色的校本课程。从2004年开始至今,我校已经有:综合实践、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14个科组,先后开发出适应本地特色和我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同时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和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的,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多元化课程设置体系。
(三)组织实施
1.以《端砚文化》校本课程为切入点,建立“蓓蕾砚社”
我们在综合楼开设“蓓蕾砚社”专用场室作为开展端砚文化的活动场所,使《端砚文化》校本课程能够顺利进行,场室布置如下:
(1)端砚制作区(外庭院)
(2)端砚拓片区(画桌)
(3)端砚知识区(外庭院及室内)
(4)端砚陈列区(橱柜、博古架、展柜)
2.以“专题讲座”为引领,进行教师培训
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聘请省市区教育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拓展我们的思路,动员教师从本学科入手,进行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开发。老师有了抓手,自然就有了信心。在众多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形成了一批贴近生活,拓展学习深度的学科相关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壮大起来,校本课程开发的门类增多内容更深厚,学生感受到了校本课程带来的变化。
3.以“名师讲坛”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校本课程数量和门类的增多是可喜的,但通过课程结构的比对,我们感到文化素养类的课程还有欠缺。于是从2007年开始,我们又启动了短平快式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名师讲坛” 活动便是最有效的文化载体。讲座活动内容不局限于学生课本知识,而是把课堂有效地延伸和拓展,关注课程视野和文化内涵。主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创造力设计讲座内容。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给老师搭建了一个提高自己的平台,实现了校本课程结构的均衡调整也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硕果累累
我校以《端砚文化》课程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硕果累累,相继开发了包括《社交礼仪》、《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桥的制作》、《中国古代文化漫谈》、《当代国际关系》、《旅游与经济》、《英文歌曲赏析》、《饮食与文化》、《跆拳道(基础班)》、《图像处理》、《高考美术辅导》和《高考音乐辅导》等课程。
在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教育实践水平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不少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在课改中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促使其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认真总结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近三年,教师的论文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有51人次,获市级以上奖项的有152人次;有82位教师参加各级技能比赛如录像课、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获奖,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有20人;指导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的教师共计44人次,获肇庆市级奖的教师共计104人次。
三、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经验与体会
我们坚持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明确图书馆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的。学校选准了《端砚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口,使教师在学习、思考、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加深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并以此为重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成长,能力得到了提高。
1.树立先进理念,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发展,文化先行。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坚持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要寻求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图书流通之路,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制度上要不断完善,整体规划。工作上要扎扎实实,形成科学合理的图书运行体制,让书籍香溢整个校园。
2.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图书馆要坚持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要从建章立制入手,在抓好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图书馆的软件设施建设。目前我校图书馆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借阅规则》、《教职工借阅规则》、《书库管理制度》、《图书馆文献资料遗失、损坏赔偿办法》、《阅览室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采用“万家图书管理软件” 系统,实现无纸化借阅手续,保证图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学校还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灵活调整师生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努力提高阅览室的开放效率。阅览室除图书馆的老师外,还有随班的老师进行阅读指导,强化了学生的阅读管理工作,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有序、高效。教师阅览室在为教师提供个人阅览的同时,还为各学科教研组活动提供场地和材料,及时收集教育、教学、课程等资料,并根据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要求分类向教研组推荐学习和参考的内容。通过以上措施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师生的图书借阅率、流通率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中畅通循环。
3. 以人为本,服务至上
图书馆是为师生服务的,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图书馆建设、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在广大师生中征集图书馆设计方案和管理意见,开展《我心中的图书馆》征文、设计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吸纳师生中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图书馆的色彩、样式、空间等方面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服务形式,体现青少年的趣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把方便师生借阅放在首位,开架阅读。图书馆安装了背景音乐系统,使读书变的轻松愉快。
4.图书馆是新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延伸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现有的教育不仅仅禁锢在课堂,禁锢在教材上,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需要对课本知识作适当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学校图书馆就是为师生提供了补充知识的场所,师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尝试在图书馆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校图书馆,教师备课离不开图书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离不开图书馆。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活动上成绩显著,业务素质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教师,我们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经常在图书馆出现。所以,学校图书馆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要紧密配合新课改,开辟新课改专区,有针对性地购置大量与新课改有关的图书资料,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课改研究,同时,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课前准备资料,课后进行研究,使学生从小学会检索资料、写论文,从小就养成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研究的习惯。
图书馆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作出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我们在以《端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切入点,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整个活动过程的始终,图书馆作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在查找历史文化资料、编写资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成长,图书馆已成为师生成长的“加速器”。
肇庆市端州中学
201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