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图书馆工作 > 图书工作交流

利用好图书室资源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0-12-14 17:14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四基小学  梁艳笑
 
       [摘要]阅读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人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就别指望他长大以后很喜欢阅读,会阅读。面对现在的众多诱惑,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难题,我们应该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图书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关键词]  阅读的重要性  利用  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 阐述得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和图书室成为了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硬件,它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很多学校的图书室大多是形同虚设,有图书室而没有学生去看。图书室只是摆在那里供领导来参观检查的硬件。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一、学校人力资源不足。
      现在的小学基本上都有图书室,但学校老师的人手不足,根本就不可能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只能有老师兼职做图书管理员。这样一来,老师的精力主要还是在教学上,让他天天去图书室管理收拾和开关门,就成为他的一个额外负担,谁都不愿意去做。所以图书室只是放书的地方,书永远是静静地躺在图书室里,没人过问。
      二、学校从上到下不重视。
     学校的各项活动很多,虽然领导认为阅读很重要,希望学生多阅读,爱读课外书,但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和上级的抽考也只能有要求没有执行。教师在落实课程标准,要让学生多读书方便更是理想与现实不一样。他们一方面跟学生说多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没有学会自己所教的知识,布置大量的重复作业,让学生根本没能拿出时间来读书。大家更看重的是学生目前的成绩,考试分数。
     三、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去图书室看书需要安静,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家只知道看电视,玩电脑。到了图书室还是熙熙攘攘的,一点也静不下来,有些老师带学生去图书室看书,只是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根本没有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阅读,而且还带着作业去改,顺便抓那些作业做不好的,没完成的或者做错的。试问这学生怎能安心去读书?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怎样养成?所以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阅读,这也会影响学生的终身阅读。
      四、图书室不吸引学生。
      图书室的书一般都是一次性购买或者跟书店说好,学校需要多少书,你给我送多少来,只要便宜,凑够册数就行。好几年都不会再增加或更新一下里面的书籍,有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啦,一点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学生开始进去是觉得新奇,后来就是经过都不会往里面看看。更何况图书室里没有学生们爱看的漫画,电视,爱玩的电脑。学生因为没有好的阅读习惯,进入图书室他们也安静不下来,到处走,随便乱翻书,书没看几页,摆好的书就给弄得乱七八糟。管理的老师看到又有事做了,又烦又恨。就不想开放图书室给同学去看了。
      五、学生去图书室看书不方便。
      学校的图书室一般都是在楼上,学生要特意专程去看才行,经常不在学生眼前出现,学生就很难经常想起去图书室看书这回事。学生平常回到学校不是上课就是做作业,根本没有课间的时间给他们特意去图书室看书。就是有时学生突然想起要看书,想读书,可是要跑到楼上去,来回都上课了,想想就还是算了。这是造成学生少去图书室的原因。
      当前,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即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的正常阅读量应该在500-600万字间——我感觉这是基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的一个非常保守的标准——即便是这样,它也远远高于当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阅读量。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一下。
      为什么这么低?本人认为中学生不爱阅读,这是小学生时候形成的问题,小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学期和上学后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作为学校我们面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过去和家庭环境,但我们作为学校、教师,当学生进入到我们学校来学习,为了他以后的发展,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合理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陪伴孩子终生。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的氛围。
      从小在家里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到了小学来,他们一样不知道要读书,要阅读很多的书籍,以为完成好老师的作业就行了,有空就看电视,到处去玩。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和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的氛围。在班上建立图书角,解决学生到图书室的麻烦,让他每天都可以看见课外读物,随手可以拿到各种的书籍,老师自己也带头经常拿书来看,让学生有个榜样。
       二、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看什么书。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引领和推荐。就在这时候,我们向学生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看的书,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买到或在图书室哪里可以看到,借到。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学生引进图书室。每次有新书到了,学校还要公告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和介绍。
      三、定期更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
      学校的经费越来越紧,我们不一步到位,而是合理地在每学期更新一些书籍,并且要精心去挑选书籍,选一些适合学生看,他们容易理解,看得明白的,让学生进入图书室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书籍,这样图书室对他们才有吸引力,他们才有信心和兴趣第二、第三次光临图书室,甚至成为图书室的常客。作为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阅读和去图书室像吃饭那样,成为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
      四、把图书室布置得更贴近孩子,并常态开放。
      我们的图书室都是死板的,一个个竖起的书架,堆满的图书。学生就是翻书都要很多的时间,本人认为我们应该把图书室的环境布置得更像孩子的房间,色彩鲜艳丰富,首先让学生喜欢进去,愿意在里面读书。张贴一些与阅读有关的名句。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图书室看书,还要让图书室常态开放,每天准时开门,选派每班爱阅读的学生值班和管理。
    五、读书不给任务,但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
     读书是一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我们不能强迫,利诱,不然阅读最终会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负担,时间长了,学生会生厌恶的,这样就不能到达我们的培养目的。我们可以每天给小学生讲故事,但故事不能一次讲完,每天留一点悬念,引诱他们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是怎样的,然后我们告诉学生,在哪里什么书上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你们可以自己找书看,那就很快可以知道故事的结局。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老想着去看结局,好像追电视剧一样。小学生有着喜欢表扬和炫耀的天性,我们定期的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在班上讲故事,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看过的故事,历史人物等等。这样大大的提高和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加上长期的引导,阅读就会成为他们的习惯。
      六、建立流动图书室,让图书走进教室。
      图书室毕竟只是个小地方,不能一下接受全校的学生去看书,我们可以在课程安排上,规定一节阅读课,带学生去图书室阅读。把图书室的书按班上同学的阅读量,定期发放到班上的图书角。哪班的阅读气氛好,爱阅读,就多发放。这样学生就很开心,努力地去争取班上派的书多,自然阅读量也会跟上,图书室的图书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也可以阅读到更多的书,一个图书室变成更多的图书室!
     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多么的重要!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学校应该尽最大的力气去关注学生的阅读,关心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把图书室建设成学生喜欢,爱去,乐去的场所,把学生吸引到图书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参考书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2页。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3页。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84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