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图书馆工作 > 图书工作交流

中学图书馆建筑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1-06 17:03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罗丽芬
 
 
       [摘 要]从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原则和要求、图书馆的定位、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几方面思考中学图书馆建筑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建筑  建筑设计
       [中图法分类号]G258.91
 
 
       近十年来,中学校际合并以及重点中学组建各自的附属实验学校的春风吹遍全国,中学图书馆新馆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持续高潮。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建一座什么样的图书馆,怎样建好图书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1明确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原则和要求
       现代图书馆以“用”为主,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文主义的成分,其建筑的结构、功能、布局、设施的构想及内外环境的营造,要以人为中心,围绕“用”的主体即“读者”来进行设计建造。同时,还要融入节能环保和构建智能化理念,使内外环境全面自然化和可持续化,营造安全、高效、舒适、节能和便利的学习环境。
       图书馆建筑设计必须坚持“适用、高效、灵活、舒适、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强调把功能的适用性放在设计的首位;要为读者及馆员高效地学习、研究及工作创造条件;建筑的布局、分区和结构都要适应未来发展变化;设计要为读者和馆员营造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要充分保障人员、馆藏和设备的安全;设计要讲究各项指标的经济性,包括平面利用系数、投资、运营成本等;馆区内外环境及建筑的造型力求美观大方,有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1]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要求:建筑设计智能化、建筑文化多元化、建筑空间灵活化、建筑环境绿色化、设计理念人性化。方便读者、便于管理、节省人力、节约费用是中学图书馆建筑使用中的基本要求。
       2图书馆在学校的定位
       目前,还有很多学校把图书馆仅仅作为一个面子工程,建设新馆时,一味追求建筑外型的设计感,以标新立异的建筑外型来体现现代化,追求建筑高大、富丽堂皇而忽略了图书馆建筑的真正用途以及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建设新馆时,有些学校存在“重土建轻其他”的现象,有一种先把房子盖起来,其他以后再说的心态,由于不配套而影响使用,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在学校,图书馆是积累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是人与知识、读者与馆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交流场所,是开放式、多功能、综合性的学习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与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把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学习基地、文化基地和教育基地来建设。在图书馆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请图书馆建筑专家为咨询顾问,参与规划和评价方案,决策者要多聆听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的需求,让图书馆馆员参与建馆的规划、调研,提出设计任务书,共同审定设计方案。
       3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
        中学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从方便读者、便于管理、节省人力、环保节能方面考虑。在图书馆建筑具体细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3. 1选址
       中学图书馆建筑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内涵。选址时考虑学校发展规划、与读者群的距离、地理位置、季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
        图书馆地址应选择学校行政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饭堂等师生学习、生活动线的中心点,交通便利,读者从各个区域到图书馆行走的距离较短,方便师生利用文献资源。
       考虑到我国的地理位置,建筑方位宜采用坐北朝南,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斜射北半球,夏天太阳光直射北半球,这样冬天通过门窗可射入室内较多的阳光,夏天通过较好隔热效果的房顶,可使室内不仅冬暖夏凉,而且采光好。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夏季多吹偏南风,建筑物宜在南北方向开窗,以利于组织穿堂风,使室内空气流通。[2]
        在规划选址时还要注意建馆基地的大小、地形、方位和周围环境,较为理想的是,争取一块面积足够大、东西向足够长、地势偏高、环境安静、近旁有花园或大片绿地水面的建馆基地。
        3.2图书馆规模与服务管理模式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规模、未来发展规划来确定中学图书馆的规模。可根据全国示范性高中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规程》和《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确定图书馆的总阅览座位数、藏书量、电子阅览信息点、馆舍要求等。图书馆规划要有前瞻性,空间可灵活变动,充分考虑图书馆持续发展需求。
        对中学图书馆而言,收藏的图书多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普及型图书,极少或没有典藏珍善本图书,为了加大图书的利用率,中学图书馆应尽快改变闭架或半开架借阅服务的管理模式,向全开放服务的管理模式转变,盘活图书馆藏书,让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阅咨借藏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方便读者的服务管理模式,也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它不强调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只关注文献信息内容并能使读者完全接近文献信息资源、给读者最大使用方便的服务管理模式。这种服务管理模式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建筑开间要足够大,能将信息检索、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典藏集于一室,做到“人在书中,机在人旁”,方便读者使用,管理方便,节省人力;建筑的布局根据文献信息资源的状况、读者流量的变化以及设备设施的更新可作灵活调整。[3]
        3.3外型与构造
       中学图书馆建筑的外型设计要有标志性,更要突出适用性。图书馆建筑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反映图书馆的主题,反映出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图书馆建筑应该给人以沉稳、端庄、典雅、宁静的风格,体现一点书卷气,表达一点历史的延续。图书馆建筑的整体造型还要体现在内部的构造布局、细节装饰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学图书馆建筑要充分体现不同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文精神、区域文化特色,不要造成“百馆一面”的建筑尴尬。
图书馆建筑体现地域文化,如江南多秀丽精致,北方多豪爽粗犷;南方建筑多灵巧,北方建筑多厚实。
       中学图书馆建筑物的装修,坚持经济性原则,主要运用在重点的地方,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装修的总体要求应该是:显示知识殿堂的氛围,既体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又要有时代的气息;既要朴实高雅、简洁大方,又要安全和环保。[11]
我国北部地区的图书馆大门出入口不应设高台阶,南部地区的图书馆则刚好相反,因为北方冬季寒冷,台阶积雪结冰易使读者滑跌受伤,南方雨水多,高台阶有助防洪。
       中学图书馆建筑不宜过高,一般以3-5层为宜。有专家认为,图书馆建筑总高应在24m以下,采用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的结构形式,进深15m或3×7.5m,主体建筑层高4.2m为宜,南北开窗,有庭院绿化相配合,这样的布局对读者大有益处,又节省能源。图书馆建筑标准可参考《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计规范》。
        3.4图书馆内部布局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首先强调的是它的“学习中心”的功能,除了充分满足读者学习所需的文献信息外,图书馆还要合理布局建筑空间、通讯网络、设备设施等,提供自学、互学、助学的便利条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要求,使读者在图书馆能享受到一种和谐、宁静、关爱、自由、自助与互助并存的文化氛围以及能有方便地与其他读者进行沟通的环境。
        3. 4.1 构建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入口区域(读者大厅)。
       在入口区域中除了设置借还文献资料用流通出纳台外,还要设置图书馆布局标示区、文献信息检索区、日常服务区(如寄存处、失物招领处)、咨询导读区等。这样使读者进入图书馆大门后,就能对图书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的一般性问题在入口区域就能得到解决,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 4.2以方便读者为前提,科学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域。
        底层宜安排直接对外的服务部门。如阅报处、自习室、展览厅。如图书馆有足够大的空间,也可在底层设置小型的学术会议室。阅报处、自习室能直接进入,晚间和节假日可单独开放。
       读者流量大的部门安排在低层。中学教学开设语文阅读课,有些学校或设有国际教育的学校还开设英语阅读课,这些课一般都在图书馆开展,中学图书馆应针对学校教学安排专门设置有语文阅览室、外语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现刊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不同类别的阅览室以满足教学的不同需要。这些阅览室可独立设置,也可集中在两至三个大空间内,各阅览室间用玻璃墙与玻璃门或活动屏风做分隔,既不影响阅览室的大视觉效果,也可按需要随意变动间隔。中学图书馆阅览室使用率很高、人流量极大,为了避免出现“人流穿疏、相互干扰”的问题,中学图书馆的阅览室宜安排在低层区域,方便快速疏散人流。在图书馆建筑设计时可考虑设置阅览室快速进出通道以解决阅读课间学生集中流动问题,把干扰减至最低。
        借阅区域宜安排在二楼以上。借阅区域是图书馆典藏图书的主要区域,从防洪、防潮、防虫的角度考虑,借阅区宜设置在二楼以上的楼层。借阅区的空间要足够大,将藏、借、阅、咨询、网络结合于同一空间内为佳。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少,在楼层安排上,一层楼宜布置为一个借阅区,每一楼层由一至两名工作人员管理,方便管理又节省人力。为适应中学教育研究性学习需要,借阅区内可设几个大小不等的小组讨论室、学科研究室,满足读者面对面讨论研究交流的需求。
        电子阅览室的设置,本人认为中学设有信息技术教育课,配备专门电脑室,把视听资料数字化后放在图书馆的网站使用,电脑室可兼作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不用单独设置电子阅览室,把电脑分散在借阅区、阅览室、学科研究室内,让读者随时随地查询、阅读电子图书及网上信息资源,真正做到“人在书中,机在人旁”,方便读者使用。配合中学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图书馆内可查阅的网上信息必须由学校网络中心统一监控,过滤有害信息,确保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
       旧报储存室、过刊阅览室、呆滞图书、网络中心和内部业务用房宜安排在顶层。中学图书馆旧报、过刊、呆滞图书的利用率低,可安排放置在顶层。
        图书馆的设备间、消防梯、卫生间、智能化布线的竖井尽量利用零散的空间,提高实用率。
        内部交通路线宜直接便捷,楼梯宽敞、位置近便,具有完善的导览和指引标志系统。
        图书馆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例如:阅览室多少和大小的调整,开架范围的变化,藏阅兼融或互换,设备的更新和相应空间要求的变化等等,这些都要求图书馆空间使用具有灵活性。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要求灵活富有弹性,框架结构,房间用轻质墙或活动墙壁分隔,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条件下,具有改变内部空间布局、组合、划分的可能性。[4]
       3.5图书馆的生态文明
       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体现绿色生态精神,表现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足够的植物配置、营造优美清雅的馆内外环境,展现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寻求建筑与自然及读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坐北朝南的建筑方位、天井内院的设计、南北开窗、外推式窗户的设计能使图书馆有效引入自然光,形成良好的对流。
图书馆周围种植花草树木调节温度、湿度和减少噪音。
       充分利用太阳能,安装使用太阳能供热系统、照明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风能、地热资源等。采用节能型照明灯具、节能型空调机组。采用光控灯,通过日光的强弱控制室内灯光的强弱,将日光与灯光相结合,达到舒适节能的目的。细致精确的划分各部门、各功能区的开放和使用时间,利用智能化建筑的优势,分区照明、分区制冷,减少能源的虚耗。采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减少日常用水。绿化带和广场空地合理使用渗透性能好的辅装材料,减少绿化用水,并可尽量涵养地下水源。[5]除饮用水外,保洁用水、绿化用水等尽量利用中水,特别在南方多雨地区,想方设法集存雨水,减少自来水的用量。
阅览桌椅、书架等要考虑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以免读者长时间使用导致疲劳和不适。合理布局阅览桌椅、书架与电器设备,减少来自于图书馆内部的“声污染”。
         3.6注意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
  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有关建筑的政策、法令、标准、规范,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设置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采暖制冷系统、广播音响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通讯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实现图书馆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水平集中体现在综合布线上,充分考虑线路安装问题,将图书馆所有的语言信号、数据信号、视频信号与监控系统的布线,统一规划设计,布线尽量从长远利益出发,预埋好线管,始终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美感。[6]智能化系统在设计时既要避免“一步到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要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能在一定时期内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要设置足够多的信息点和电源插口形成丰富的图书馆通讯网络,方便读者和图书馆员工使用。[7]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对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2]    师宏睿.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探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
[3]、[7].杨明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模式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论坛,2004(1)
[4]    翁桂南.现代图书馆建筑要求刍议,图书馆论坛,2006(3)
[5]    刘洪辉.图书馆建筑的理想与现实,图书馆论坛,2006(3)
[6]    李苏华.现代图书馆建筑特色探讨,图书馆论坛,2006(3)
[8]李明华.图书馆建筑:方便读者与管理,节省人力与费用,2009(6)
[9]施振宏,郭启松.近五年图书馆建筑研究综述,情报资料工作,2006(6)
[10]庄青.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现代化试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
[11]谭祥金.当前图书馆建筑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