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图书馆工作 > 图书工作交流

海洋深处鱼儿大 书海深处学问精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0-12-14 17:09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容里中学  刘美莲
 
       摘要现代社会能“沉下去作真正意义上有思考的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深深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从三个方面寻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尤其是家长不重视阅读,“应试教育”尚属主流这两大因素探讨。并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借助我校的成功经验及个人体会,分别从六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学生喜欢读书”的好方法。如营造读书氛围、选择读书材料、读书时机、指导读书方法及开展读书活动等,以此促进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和习惯。最终达到读书促进学习,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兴趣 阅读
 
调查分析
       书,如白米饭,如家常菜,是生活的精神食粮。曾有多少文人墨客视如珍宝,又有多少饱经沧桑的智者视为宝藏,也曾有多少迷途的羔羊视其为指南针。书的力量,似山重,似海深。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工作之余,我和多位同行和学生沟通交流关于读书的话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深有感触。教师纷纷感叹:“时间紧啊!抽不出课堂来给学生看书,抓进度啊!”而学生更是一致的回答:“没时间!”“时间”似乎成了读不了书的罪魁祸首。的确,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课本内容,会做相关的作业,完成了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就行了。而“时间”就这样在每节课的“考、考、考”中独霸一方,也成了教师推卸责任的借口,更是成为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的最佳理由。
       而学生呢,在“分数就是命根” 的促使下,本来就存在着青少年特有的萌动和叛逆,这样学生就更加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就算是考试的课本,也是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去应付,谈何读书呢?况且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学生只有反反复复的围绕着训练重点做着重复的作业,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这一本书”的学习上。试问,学生又怎会有兴趣、有时间去从事课外阅读呢?所以,现在学校的阅读课还是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处境。
 
原因剖析
       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1]中国人是深谙其中道理的。但遗憾的是,从现状分析中我们可获知,现在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我认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普遍烦躁且急功近利,对读书一事早已退避三舍。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行走的脚步也在加快,为手中的饭碗而奔走。当生活稳定后,又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奔走,在永无止境的欲望和匆匆的脚步里,承载了多少生活的重压,却忘记卸下肩上的重担,放慢脚步,感悟生活的美好,从书中寻找一片宁静的天空,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孩子们只见大人们匆匆的背影,只听到几句简单的问话:“考了多少分?”于是,孩子们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概念,有的只是“多少分?”也没有大人静下心来读书的榜样,看到的只是每日匆匆的脚步和停不下来的背影。于是,青少年也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对读书一事退避三舍”。
      2、现代传媒的风行,使得人们更愿意稳坐在电视前一睹为快,津津乐道于网络上快餐式的浏览,而丢失了沉下去作真正意义上有思考的阅读。
      现在的孩子可以每天花两个小时看电视、上网,却不愿花二十分钟看书。在我访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中,谈及读名著、读经典,没有一个不摇头,教师的回应显得悲观:“现在电视、互联网普遍进入千家万户,学生们热衷这些导致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谈何看课外书呢?”而家长的回应更强烈:“每天工作下班回来已经累死了,还要督促做作业,难啊!没时间管啊!只能靠他自觉了!”学生们的回应却显得如此简单、无奈:“作业多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错了,还要看电视、上网,好好的放松一下呢!”这一切,不是无源之水,现代传媒更是直观,且形式多样,所以孩子们更愿意和电视、电脑打成一片,如果学校教育没有胜于电视、电脑这些传媒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形式出现,学生时期的不稳定性就自然会偏向电视、电脑,而家长的教育、督促又不能及时的跟上步伐,靠孩子的自觉约束是不明智的,甚至会出现许多问题少年。如何使成长中的青少年们正确地认识现代传媒的利与弊,从而使他们沉下心来进行有思考的阅读,已成了当前迫切解决的教育问题。
      3、“应试教育”仍风行每个校园,导致学生缺少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
     我国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不少学生的优势得以发展,校园里多了几分生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这跟指挥棒并末倒下,仍在校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阶段,因为“升中考”、“高考”依旧稳如泰山,立于中学校园而不倒。关于“升中考”和“高考”的意义,许多专家、学者已有精辟的论述,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但是,“应试教育”的风行,导致学生缺少时间去读更多更好的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对症下药
      针对现状调查的分析,我不断的进行思考,课外阅读的成效并非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滚雪球”般不断的积累。所以,要培养学生好读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乐趣的阅读氛围。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我们学校着力做好了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
       1、在2009学年许校长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订购九千多册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为了让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阅读到新书籍,使书刊按知识体系形成有系统的藏书,在教务处黄主任的关心支持下,安排了二十几位教师,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进行图书登录,图书分类,编制各种卡片目录等。一周后,所有新书全部开放,大大丰富了全体师生的视野,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2、教务处安排学生每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次,为了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鼓励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回班级的图书角,进行图书交流,互相传阅书籍,让其他同学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
       3、为了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重要性,团委利用学校广播站在午饭后和晚饭后各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进行广播宣传,每天宣读一些学生的读书心得,挑选出部分学生优秀作品在全校朗读,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入到校刊《小荷初绽》中。以此激发我校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创作热情。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校溅开了一朵朵读书的浪花,掀起了一股股热爱读书的巨浪。我由衷的感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远离网吧,拒绝游戏吧!共同掀起读书活动的高潮。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为把我校建立成为书香校园而努力。
        二、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2]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的读物。”[3]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恰当的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很忙,可以选择一些小品文、寓言故事等读物,这些文章短小有趣,可以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遣。这些短文、寓言又有很多摘自文学名著、历史典故,所以多读短文、寓言,既可以兼顾现在考名著、课外文言文的升中考的考点,又可以让学生产生读名著的渴望,进而产生了读书的兴趣。
       我在图书馆工作中,遇到不少学生想借书来读,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自己该看什么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握不准。于是,借书前我与他们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再给他们适当的建议。例如:有的同学想了解有关诺贝尔奖的故事,我就为他们推荐《名人传记丛书》和《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作品暨演讲文库》等书籍,并建议他们上网去寻找有关资料有目的地学习,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我的介绍引导,许多学生能够短时间内获得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并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不但没有影响学习成绩,还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选择读书时机,教会学生挤时间读书,让学生好读书。
     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了读书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展开阅读。古今中外的大学者都有一套有效利用时间阅读的好方法,我们不妨可以效仿之。再如利用中、晚入睡前、课间、吃饭排队时间等、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进行阅读,而周六周日可安排时间长些,并定好时间计划来执行。读书的时间可以长短不一,重在让学生懂得读书贵在积累,逐渐养成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例如:初一(3)班的张某同学,刚开始在我面前老是抱怨没时间看书,常拖欠还书日期,经过几次沟通辅导后,他不仅能按时还书到图书馆,甚至还能提前还书到图书馆。张某还笑道:“刘老师,我现在连吃饭都想看书,不愁没时间看书了,谢谢你的指导!”是啊!在他的致谢中,我明白了,当一个学生在与时间赛跑来读书,那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他那好读书的心呢?
       四、指导阅读的技巧,教师利用阅读课现场传经送宝,让学生会读书。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刚开始上阅读课 ,我只是让学生阅读,没有任何的要求与指导。后来,我渐渐地发现,第一次上图书馆的学生都能较用心读,可到了第二次,许多学生便开始厌烦了,有点坐不住了。况且,课外阅读书籍种类繁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不少学生读书是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主题及语言描述这两点精华之处。为了防止这一现象不在恶化,我改变了上阅读课的策略,尝试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他们学会读书。
       因此,第三次来之前,我对学生作了一定的指导,布置了一定的任务,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在做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并学会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配合该班带班老师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强化课外阅读,要求每周检查课外读书笔记(如内容摘要、感想、好词好句等),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段尝试让我收获颇多,其中离不开带班老师的大力协作,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直接告诉学生读什么书,还不如教会他如何读书,学会主宰知识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书的主人。
       五、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实现师生交流,生生沟通,彼此进步的共享平台,让学生读好书。
      为了让学生读好书,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既要避免一遍又一遍的死读,也要避免学生因读书而感到乏味的疲劳,从而对读书失去兴趣和信心,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大型的“读书节 ”活动,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小型的读书交流活动。
      1、我校在教师方面是这样做的,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关于广泛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培养教师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形成学习、反思、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例如:我校在教师间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读书主题演讲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这种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促使校园内营造出了浓厚的读书气氛。
      另外,我校连续几年来都举办了“教师读书论坛”活动。为了鼓励教师多读书,学校每学期给教师一定的金额奖励,让教师用于购买专业理论读物和杂志,书刊费由学校统一“买单”,很好地为教师提供免费的“精神午餐”。
      再者,我校让教师个人确定阅读内容,选择阅读书籍,并写心得体会、实践情况以及介绍书籍等方面的文章。并在校园网建立“教师读书论坛”的网页,鼓励教师多发表读书心得,彼此共同欣赏。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做好了准备和榜样,为建设书香校园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学生方面我校是这样做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学校组织开展各项读书活动,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读书兴趣。
      例如:语文科组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讲名人故事比赛等读书活动。为了使学生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学校还举办了故事会、朗诵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我校把学生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宣传栏展示出来,供学生欣赏。以上种种活动都使学校形成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
      六、结合社会的教育作用,重植读书理念,重兴读书之风,让学生在读书中健康成长。
     在当今“应试教育”尚属主流的现实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植读书理念,重兴读书之风”。 [4]坚决摒弃似有抬头的“读书无用论”,朝学习型的社会努力。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请家长加入到教育中,成为阅读的榜样和导师。
      一个书满飘香的校园,才是充满生机的校园。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书香底蕴的社会才是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为了把远离图书馆的学生重新拉回书籍旁边,不再沉迷网络上快餐式的浏览。今年,顺德区教育局、区妇联、区妇儿工委办和区文明办围绕顺德区“书香顺德”全民阅读活动要求,拟以“儿童书阁”作为阅读阵地,在全区范围开展“小书阁,大世界”之—“我与书的故事”有感征文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好读书,读好书,培养他们热爱阅读、自觉阅读、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和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气氛。
      2、为了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读书氛围,佛山顺德广播电台办了一个名为《顺德901.读书有心得》的节目,自2007年9月3日启动以来,源源不断地向市民推荐好书和杂志,积极与读者多作交流,推荐喜欢阅读的读者到顺德电台接受采访,让读者讲述自己最近所看过的好书,与听众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反映顺德人现今的读书状况。通过《顺德图书馆借书排行榜》、《图书每周精选》、《每周期刊推荐》等多个环节,让听众可以了解更多趣味盎然的文化知识。
      3、为了配合“好学顺德,书香沁人”活动的开展,我们顺德区图书馆围绕“书香顺德”这个主题,并值“4月23日”世界读书节来临之际,在新馆联合举办了全民参与“读书知识竞猜活动”这次知识竞猜的题目范畴极为广泛,涉及历史、天文、地理、文学、经济,现场气氛相当激烈,众多读者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通过举办类似活动,让读者在游戏中拓宽知识领域,并重拾沉下去作真正意义上有思考的阅读的良好习惯。
 
综合小结
      综上所述,凡事物的产生终究有其存在的原因,假如它阻碍了自然规律的发展,就成了病因,则必有药克之,正所谓“一物降一物”。所以,我们不怕世事的沧桑,只要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有攻不下的大山。
      如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呢?这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的问题。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带领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它如白米饭、家常菜一样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要牢牢的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断的完善自己。也要教会学生珍惜读书的机会,让纯真的童年有书作伴,让烂漫的青少年时光里有书同行,让书成为迷惘路上的指南针,让书成为启迪心灵的智者,愿广大青少年儿童在书的百花园里,采撷最丰硕的果实,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1]南方日报   2008、4、24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名人名言》 人民时报出版社
[4]珠江商报   2008、1、1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