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浅谈我国技术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7-13 10:47

                           作者:山东淄博 唐绍孔


    摘要:进入新世纪,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意识到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也前所未有地增设了技术课程,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开设技术课程的省份越来越多,课程的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但刚刚起步的中国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他们技术教育的经验与方法,来完善和推动我们的技术教育。
关键词:技术教育;高中技术课程;系统性;高考评价制度;硬件设施;专业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实际上是分开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而将技能教育整合进知识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普遍潮流,美国的通用技术课走进学生课堂已有69年历史;德国通用技术课的课时超过了物理、文学等科目;在日本和英国,相关的技术课程几乎贯穿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过程。我国香港《通用技术》课进入中学生毕业考也已十几年;世界各国高中也早已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加拿大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20世纪20年代开始设立,课程贯穿从小学到高一;法国高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技术课;我们的近邻韩国也于1990年开设了初中到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技术教育是大势所趋。
   2003 年中国教育部研究和制定出了新的国家高中课程标准,正式将技术课程列为高中必修课程,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很多省份省(区) 进行了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通用技术。技术课程的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从课程自身来说,从开设必修到开设选修,从水平测试到与会考、高考挂钩,技术课程的发展是迅速的。就中国目前的技术教育开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中国的技术教育是从高中开始的,在技术概念的认识上缺乏从小渗透,也就缺乏对技术概念彼此的系统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而更多是从实用角度认识技术的用途和激发学习技术的动机,缺乏内驱动,难以培养对技术的持久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建议考虑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的科学课和综合课中合理整合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注意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甚至,有条件的城市可以率先在幼儿园阶段引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技术内容。
拿我国和美国相比较,尽管两国的技术教育都提到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全体”的概念有所不同。我国的“全体学生”指的是高中学生。美国的技术教育标准强调的“全面”是指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年龄段的全体学生,因此技术教育更重视技术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更注重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我国课标分为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选修和必修模块。选修课的设置可以给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而美国的内容标准是一个整体,而且内容不按年级设置,不论幼儿园还是高中都要学习5 大方面的技术内容,只是难易程度上有循序渐进的变化,使学生对技术世界的认识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国的课标将信息技术独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侧重于对具体的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表达和加工等。选修模块在此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而美国是将其溶于整个技术世界中, 而且所占比例很小, 重点是从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去理解。
我国在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设置的必修模块,规定了高中毕业生达到的最低技术素养水平,选修模块则着眼于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美国的技术教育标准在内容和目标安排上的一个成功策略是,从K- 12 年级共同围绕“技术的本质”“技术与社会”“设计”“应付技术世界的能力”“设计世界”5 个内容分设20 个标准,依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标准下设的衡量基准的表述上形成了合理的梯度, 既有远见而又务实,标准设定即不过低,以免学生把技术学习看得太容易;也不过高以至超过特定年龄的理解力而使学生的信心受挫。
    二、 改革高考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考制度会使高中技术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有利的需求和评价体系做保障,实施效果难以预料。高中技术课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培养技术素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课的评估策略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技术的学习不够重视,技术课不免形同虚设,致使升入高中的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零起点学生来说,技术课不仅不会成为架设在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建议加快技术课程评价指标的建立,推进技术课程的实施。
    三、硬件设施的缺乏
作为技术课程之一的通用技术课程,是教学生认识并学习怎样利用日常生活工具,因此拥有与其相关的配套设施是必要的。按照相关规定,通用技术课教室的面积要求必须90平方米以上,通水通电,内设的操作台不少于13张,包括电焊机等设备。综合算起来,每个教室的配备预算约为15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一个机房的建设资金则在20-30万之间,学校规模不一样,所需机房数目不等,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资。现有的高考评价制度,给广大中学决策者们错误的导向,没有政府教育部门的硬性规定,他们很少在他们自认为无关紧要的课程上进行必要的投资。

四、缺乏专业教师
    与师资的紧缺状况相比,硬件设施不足不是最关键的。在南京市高级教师刘海林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课上,很多参加培训的教师连锯条都不会装,要在短时间内认识、掌握并灵活传授给学生这些课程,可见其难。这些高中技术教师中,许多都是毕业于物理或计算机专业,这些教师的动手能力参差不一。据悉,根据《意见》,各普通高中应有1名校长具体负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逐步配齐、配足通用技术教师。为此,各地都采取了短期培训的方式进行“速成”。有关专家认为,短期培训固然能解决一时之需,但从长远来看,通过高校开设“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培养师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通用技术课程全国试验反映出的情况看,课程讲授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师重理论,轻操作。上课基本是先讲一段理论,再举几个案例,学生讨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此反复循环,师生都枯燥乏味,课程也失去了内在活力。 这一新课程对现有教师队伍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世界其他国家积极汲取相关经验,完善和推动中国的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一些偏远地区不具备开展技术课程的条件,很多地方“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而一些大城市的学生从小就熟悉信息技术的使用。建议技术课程标准应该开发更为广阔的可供各地区灵活选择的技术课程,给学校更多选择性,让学校自己根据地区特点和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可供实践的职业特色自行选课。
    总之,为了提高中国的全体学生和未来公民的技术素养,为了21 世纪科技的振兴和发展,需要全体一线老师和教育界的相关同仁共同努力,推进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  彭蜀晋,林长春. 科学教育论[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3 ]  刘然,施久铭. 高中技术课程价值的追问———访中科院、工程院三院士[J ] . 人民教育,2005 .
[4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技术课程标准研修[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此文转自“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