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淄博第四中学化学教研组新课改交流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08-10-21 11:09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淄博第四中学化学教研组新课改交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69    更新时间:2006-5-23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坐落在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乡,前身是建于1929年的淄川县立初级中学,至今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她镶嵌在淄河孝水滋育的般阳大地上,以深厚的文化积淀铸造了“厚德载物,笃志明理”的四中校魂,以博大的人文精神锻打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四中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显。今天的淄博四中拥有“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等众多荣誉,为祖国为民族培养了众多的栋梁之材,成为鲁中地区颇有名气的市属重点中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和努力的方向。2004年,山东省成为全国首批四个高中新课改实验区之一,我们淄博四中有幸站到了教育改革的前列,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新课改工作,在注重落实常规、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放在工作首位,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根据省、市新课程的实施精神和指导方针以及学校的办学实际,本着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的理念,认真组织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经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淄博四中化学组乘新课改的东风不断成长,在新课改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体会到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也感受到了教育改革强大的生命力。一路走来,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对教育改革的坚信,是对教育未来的信心,回想近两年来,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知之甚少到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引领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2004级列淄博市第二名,2005级列淄博市第一名,2006年,淄博四中化学组被授予“振兴淄博奖状”、“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 2005年,化学教研组组被评为县级优秀教研组,高三备课组被评为市级优秀备课组,高一、高二备课组被评为县级优秀备课组;在06年初的淄博市实验技能大赛中,师生共同努力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一年多来淄博四中化学组的老师们有十余人次在市区教研活动中做典型发言和出示公开课、示范课、发表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淄博市的新课改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大的提高教学成绩,更好地把新课改工作推向深入,更好地实施化学新课标,我们对新课改实施两年以来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成效。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是课改的先行工作和基础工程。04年暑假,省、市集中组织了通识培训,我们作为首批进入新课改的教师,认真地参加了培训学习,深刻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提高了思想认识。又通过参加专家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倾听专家分析教材、解读新课程标准,提高了自身的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了对课改的认识和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为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我们充分认识到,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高度的重视。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施新课程,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三、深入研究教材,用足用好教材。为了能更好地驾驭教材、用好教材,开学前,我们利用假期对新教材进行了学习讨论,聆听了专家对教材的分析,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学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好教材中的各个栏目。
    必修1和必修2是为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建筑新的平台,为后续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基础。在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与初中化学相衔接,体现了螺旋上升的提高与发展。选修教材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凸显社会生活问题、技术问题和试验问题等等,在学习选修教材的同时,对有关的必修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并站在新高度上对必修知识进行概括归纳。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过程中,我们恰当的设计了学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见附录) 四、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学观念转变的体现形式。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的人,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师生间的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提倡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的生命在于探究,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做到“授人以渔”。
    我们学校自2005年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逐步实施了“学案导学”教学法,目的在于“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共同编写和使用的学案(每堂课的)为载体,努力实现“三统一”(即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②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会学]的统一;③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一种侧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全面关怀每个学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加深了师生情谊,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消除了心理隔阂。学案是课堂教学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中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大致可采用以下3种教学模式:①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②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练习③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优——作业。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教学的基础,在编写学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 ②实用性原则 ③启发性原则 ④教育性原则。
     如:我们编写的“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 第四节离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的学案。(见附录)
 图为: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堂
    五、创设探究的环境,提高课堂效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通过精彩的实验,创设探究问题的环境。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喷泉实验,并总结回答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这个实验的现象比较明显,颜色的变化、喷泉的形成都很具有刺激性,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会形成喷泉?②喷泉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学生一般都能较为准确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形成喷泉是因为氨气易溶于水,使烧瓶中的压强小于大气压;而喷泉为红色则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探究问题的欲望也比较强烈,要适时的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产生喷泉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原理是什么?喷泉的颜色与什么有关系?这样通过直观的实验,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景。(2)通过熟悉的真实的问题,创设探究环境。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知道一个班级有多少学生?如何知道1克小米的数目?如何知道1克水中有多少个分子?问题是真实的,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是层层深入,他们会迫切想知道1克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这时可以告诉学生1克水中有3.34X1023个水分子,接着提出问题:这些水分子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吗?即使能数的出来,这么大的数字在使用起来方便吗?怎么才能简单的表达微观粒子的数目呢?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启发他们,如买火柴时说买几盒而不是买几根,从而总结出对于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的微观粒子可以把它们一定数目的集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其个数的多少,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这时学生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是物质的量,这样的问题环境就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保证。(3)通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创设问题环境。例如关于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生是容易掌握的,但是,当题目中的可变因素增多时,问题就出现了。如:在容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SO2和1molO2发生反应:2 SO2+O2≒2 SO3 ,在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若甲容器始终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始终保持压强不变,则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哪个大?在课堂教学时,先让学生谈谈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然后分析这个反应的特点,最后设计这样的两种途径:①假设两个容器的体积都不变。学生会回答两个容器将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问:此时它们的压强如何变化?(减小)。这时让乙容器改变体积恢复到原来的压强,其平衡状态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从而得出二氧化硫转化率的大小。②设计如下问题由学生回答:起始时两个容器中的压强大小、反应开始后直到结束两个容器中的压强大小,得出两个容器中反应的转化率的大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时可以将问题深化拓展:若A、B两容器都保持体积不变,①A中加入2mol SO2 1molO2、B中加入4mol SO2 2molO2,问达到平衡后容器A、B中SO2转化率哪个大?②若B中加入4mol SO2 3molO2或1mol SO2  0.25molO2,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智慧又会得到调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极大地发挥。(3)通过场景、实物、图片等的展示,创设探究问题的环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往往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将大大缩短学习的周期,并能促进对事物有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如在学习晶体时,可以展示几种不同的晶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其不同,特别是不太熟悉的原子晶体,如水晶。可以让学生实际测他们熔点、硬度等,问题自然就出来了:性质决定与结构,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呢?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教学、教研、课改三位一体,全面推行课程改革。教学、教研、教学三位一体,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课改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教学是课改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落实化学学科的课改工作,我们认真研究新教材、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模式,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努力拓展学生实践的空间,探索教材的教法、学法,探讨新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改伊始,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是关键,淄博市教研室化学科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化学组的老师们都积极参加,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淄博四中所在的淄川区教研室化学科每一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四中的老师们每次都认真准备,提前到会,说课、讨论积极发言,对淄川区新课改工作的实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区里组织的优质课评选中,我们选送的《硫酸》一节获一等奖第一名。两年来我们学校在教研方面也给各学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有利条件,04年以学习、交流、探索为主,我们先后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等等,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05年提出了“向课堂要效益”的目标,各科备课组长每人面向全校出示一节公开课, 突出课改精神,强调学生的参与,然后校内、组内大家评议,对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本学期高一、高二两个进入新课改的年级,每位老师面向全校出示一节公开课,大家通过听评课,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七、关注学科特点,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性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准备、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验证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探究了课堂上没有的更深刻更丰富的知识。在06年初的淄博市实验技能大赛中,师生共同努力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图为: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的新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中,我们从过去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努力做到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成长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水平,教育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化学新课标,教学的新理念,是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不仅强调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真正有效的实施化学新课标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争取更大的成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