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实效·发展——浅谈如何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09:05
南海区大沥镇中心小学     梁佩仪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经历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共同操作,共同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本人认为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为向导,以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和体验为载体,以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有效发展为最终目标,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八种智能开展探讨。
  关键词:科学  实验教学  多元智能  探究   实效   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本人认为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为向导,以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和体验为载体,以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有效发展为最终目标,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思考、探讨。
  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有着必要的意义。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在研究的基础上,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熟悉智能和自然智能。[2]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课堂是发展他们“多元智能”有效途径。每个学生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但不是每种智能都一样的。有些学生的语言智能处于优势,而有些学生的优势却在于身体运动智能。科学实验课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体验探究机会,体验有色彩、有趣味的学习内容。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包括课堂的组织,学生的活动,到处可见探究的过程。学生们喜欢探究,也乐于探究。有效的开展实验探究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更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效、引导。
  传统的科学课堂中常常只是让教师提问题,学生想问题,整个课堂的气氛很冷清,学生很被动。学生的想法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学生想问的问题没有提出来,学生的兴趣并没有更大地激发起来。教师怕学生接受得不好,就不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不但运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学生消化时间缩短,接受程度也并不是很好,学生会害怕这样的课堂。然而开展探究性的科学实验课堂就能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语言智能
  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让学生利用语言进行描述、表达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比如在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历饲养蚕宝宝的探究活动,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认识蚕的各个时期的形态。并让学生给蚕宝宝写生命日记,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与同学交流。在此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体验来获取知识,加工信息,从而掌握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蚕宝宝一生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比如学生在学习三年级科学(上)《观察大树》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身观察一棵大树,并写出树的观察记录。在班内举行观察记录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也可以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在做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不同看法。正是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如学习五年级科学(上)《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再根据实验计划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提出与自己的不同看法。由于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孩子们积极表达,最后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结论。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让学生查找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与同学分享交流。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语言智能。
  2.2.理数逻辑智能
  理数逻辑智能指的是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3] 计算、填表、概括、归类等教学活动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因此学生在学习五年级科学(上)《饮食和健康》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一天中所吃食物的热量,从而认识到自己每天摄入的能力是否超过标准。又如在学习《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计算食物中所含的水量,从而了解到自己在一天内通过食物获得了多少水。
  2.3视觉空间智能
  科学实验课堂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大胆的想象,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和分析文中图片等形式来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我们的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例如,教六年级科学(上)《永不停步的旅行家》一课时学生通过“模拟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运动”的实验观察,发现塑料薄膜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然会想象出由于加热,烧杯内的水会蒸发。当水蒸气到达塑料薄膜时,遇冷变成小水珠,又会降落到水中。通过实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画图的形式记录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这样,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2.4音乐智能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在实验探究操作过程的所获,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比如学生在学四年级科学(上)《制作我们的小乐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乐器并作曲。在班内进行演奏和歌唱。在此过程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了释放,学生就会感觉所学知识相当有趣。
  2.5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3]科学实验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采取多样实验方法,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安排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和动脑,开发身体运动智能,主动探究。例如,教四年级科学(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教师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材料和工具经历从玉米粒到玉米花的过程。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运用不同的办法实现玉米粒转变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2.6人际交往智能
  科学实验课堂中几乎离不开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小问题,自选主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课堂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汇报交流。实验探究过程中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共同操作,共同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论坛和留言板等,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为以后其他的科学考察活动更好地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7自我熟悉智能
  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实现自我熟悉智能的发展,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只要我们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自我评价能力。例如在班上举行评选“科学小能手”的活动,让学生在班内进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BBS、讨论组等自由地在网上发表看法,及时地对同学或小组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设立改进措施。
  2.8自然智能。
  置身于大自然中的学生会更加爱学乐学,而且学到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探究活动,采用讨论、交流、辩论、小比赛、制作、实验、社会实践、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这样学生的自然智能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3. 改变,发展。
  在科学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传统的教学有所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学生的智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常是多种智能同时发展。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假设答案,制定解决方案,动手开展活动,搜集活动证据,得出活动结论,交流心得发现。教师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    2003年7月
  [2] 曹国焕  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对科学活动的理性反思   2006-5-6
  [3] 霍力岩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教育研究》   2004-09-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