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汾江中学 梁振声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组实验课堂的组织管理,以及开发利用评价的激励、监管、约束功能等两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在分组实验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做法,以达到有效管理分组实验课堂,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组织管理、评价、评价功能
1.问题背景
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尤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主,其中演示实验主要依靠教师设计与控制,主动性强,易于操控。但学生的分组实验往往或多或少存在混乱,以往仅仅依靠一位科任教师来回走动来完成过程监控、实验指导、信息收集等教学任务,是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而且教师越是繁忙,场面越是混乱。很多老师反映实验时间难以控制,因此如何将科任教师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实现对分组实验课堂的宏观调控,提高课堂效益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实验论证的重要课题。笔者经历两载春秋,从分组实验课堂的组织管理、实验评价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下面就此阐述自己的做法和对问题的思考。
2.分组实验的组织管理
2.1实验小组的基本架构
根据我校实验室的布局安排如下:
说明:1、每两人一台实验。2、安排邻近两位组长坐在邻近位置,目的是便于组长间交流协助。3、安排组长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近主过道,便于老师容易照顾。
2.2小组成员特征分析与角色地位
角色分类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角色地位 |
组长 |
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要求上进,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许,所以能自我约束。 |
1、指导学习同伴开展实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2、对组员进行必要的纪录约束,确保课程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3、组织组员开展实验前实验用具的检查以及实验后的收拾整理。4、信息的收集与反馈。5、协助附近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6、协调整个团队争取获得更高的评分。 |
纪律较差的组员 |
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学习轨道,需要他律。这些学生中有的学习能力较差,需要同伴的帮助,有的动手能力强,头脑灵活,需要的仅仅是同伴的约束。 |
在组长或其他组员的约束下完成学习任务。 |
学习能力较差的组员 |
学前知识准备不足,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需要得到同伴的支持,有的同时也是纪律较差的学生,同时需要同伴约束。 |
在组长或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 |
一般组员 |
情况各异,能力中等,纪律尚可,得到帮助和在他人的约束下能完成学习任务。 |
在组长或其他组员的协调下完成学习任务。 |
2.3分组原则:
2.3.1组长负责制原则:组长是 “老师的分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负责组员的管理、实验协调和指导。
2.3.2组内异质原则:小组成员是分层次的,有比较明显的能力、个性差异,有一定的互补性。在“人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的思想指导下,结合能力层次因应各个探究实验的难度进行分工,让学业状态不良的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实验探究学习活动,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
2.4实验课堂管理
2.4.1前期准备。
首先在开学初期根据学生初二的学习表现和科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同组异质原则采取自由组合和协调组合的形式进行分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组合是基于小组成员间易于磨合,但始终有些“不合群”的“困难户”需要老师协调安置,他们是教育弱势群体,不拉拢过来,必然对实验教学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做好个别负责任的组长的思想工作,好让这部分“困难户”落户。组长是选派学习能力较强,自律性高的学生担任的,在开学初期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学习一定的管理方法。并在日后不定期收集其反馈的信息和进行跟进指导。同时建立奖励机制,激励组长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2.4.2以分组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所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分组实验有序进行,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获取有用的东西。所以从学生第一步进入化学实验室开始就以评价为手段来约束,促使他们形成规范的实验行为习惯,这有助于保障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顺畅和教学效果,不至于因为学生分组实验延时而延误了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这些行为习惯包括:准时到达实验室,爱护实验用品,实验前做好预习和聆听老师的指引,实验时按规范操作、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时不谈论与实验无关的话题,讨论要注意声音的适当,实验后做好收拾和整理等等。对以上的要求,学生未必一开始就习惯,但诸多的不习惯在反复的约束下必然慢慢熟习,最终养成习惯。
2.4.3实验课堂的管理权属分配
许多老师在抱怨分组实验时间难以控制,时间不充裕时,不知是否想过,有些实验时间其实是被老师不合理的管理而不自觉被浪费的。在组长负责制下,组长管理、指导组员,组长分担了部分管理任务,例如督促组员遵守纪律、实验分工、解决小分组实验困难、检查实验后是否收拾整洁等等。老师则由原来管理几十位学生变成管理和指导十来个组长,宏观控制课堂,使管理变得更轻松、实效。分组实验时老师在主过道来回巡视(必要时到副过道),以评价作为手段监控场面,对个别存在小问题的小组简单予以口头提示,这样在小组暴露严重问题与困惑而组长又无法解决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给予解答或援助,指导实验时关键是协助学生把错误的症结找出来,以实现最优的课堂效益。
3.分组实验过程中评价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3.1评价功能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不是为评价的评价
几乎每个学生都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赏,这是他们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这就为评价能用作管理手段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然而由一位老师通过巡堂来评价全班十几个小组的分组实验,既片面又不合理,所以我并非为了合理评分而开展评价,而是着重评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激励、指导、监管、约束作用,也就是说假以评价作为手段,达到有效管理分组实验课堂的目的。因为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来说,没有了评价的约束,光是依靠自觉,他们是不可能积极参与的,或只是附和,或根本不在乎,所以很有必要将评价与实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每次分组实验均进行实时评分,且同组同分(即一人出错全组扣分),这样就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积极配合,优等生更注意关注其他小组成员的实验行为,学困生基于群众的压力不敢怠慢,也因为有了优等生的指导而不会茫然不知所为,从而敢于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3.2评价量规的制定与利用
在分组实验中的评价并不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而作出判断,所以评价主要指标应该与课堂管理目标紧密结合,主要指标整体要能够涵盖影响课堂管理要素的各个主要方面。以下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为例: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分 |
加分 |
扣分 |
1、实验态度
(权重35%) |
1、考勤情况 5% |
|
|
|
2、纪律表现 10% |
|
3、是否有预习并用心聆听老师讲解 10% |
|
4、小组全体成员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10% |
|
2、实验技能
(权重30%)
(因应不同实验而不同) |
1、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安装是否规范 5% |
|
|
|
2、药品的取用是否规范 5% |
|
3、加热操作是否规范 5% |
|
4、收集氧气操作是否规范 5% |
|
5、实验结束后拆卸装置顺序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5% |
|
6、氧气的存放是否正确 5% |
|
3、实验行为习惯
(权重35%) |
1、团队合作 5% |
|
|
|
2、非讨论时是否保持安静,讨论时是否控制音量 5% |
|
3、实验前是否清点、检查实验用具 5% |
|
4、实验后是否做好实验桌的清洁和整理、桌子摆放 5% |
|
5、是否认真观察、记录 5% |
|
6、实验是否超时 5% |
|
7、进、出场是否谨慎(以防碰碰翻实验用具) 5% |
得分 |
|
等级 |
|
|
|
|
|
|
|
为了突出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而增设额外的加、扣分项目,该项没有具体指标,加、扣分的理由因应实际情况设定,加分可以是小组纪律表现进步、积极发言、实验中发现新问题,也可以较快又准确完成实验任务或是积极协助邻近小组解决困难等等,扣分则为表现退步、实验超时次数较多、实验后没有及时熄灭酒精灯或是没有及时将药品放回原处等等。对小组加扣分时,老师及时向全班宣布原因,目的是借以向全体同学传递规范操作、注意遵守纪律等即时信息,以利用评价的指导功能促使评价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然而每个小组使用一个评价表,在实际的操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既然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或选拔而展开评价,那么制定这些评价量规目的主要是以此作为学生的实验行为导向,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做等等。所以实际操作时设计如下简单的表格,使用简单的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为了使评价更具导向性,在每次分组实验后均采取适当的描述性评语进行归纳总结,好让学生明白哪些方面要继续保持,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实际使用的评价记录表:
实验名称 |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
班别 |
|
实验时间 |
|
D3 |
C3 |
B3 |
A3 |
D2 |
C2 |
B2 |
A2 |
D1 |
C1 |
B1 |
A1 |
|
讲 台 |
|
|
|
|
|
|
|
|
|
3.3评价的实效表现
3.3.1激励、指导功能的实效表现:良好的评价,对优秀生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促使他们更加努力,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学困生也会因此受到鼓舞,对从事分组实验不再漠视,动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由于评价是与实体活动紧密结合的,评价的实时性能有效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以便日后继续保持,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错误症结所在,及时纠正,避免重犯。
3.3.2监督、约束功能的实效表现:运用评价手段对分组实验课堂进行管理的试验开展了近两年,与往届任教班比较,分组实验课堂纪律明显改善,容易控制,最为明显的是几乎杜绝迟到现象,实验时开小差、就手旁观的现象也大为减少。对于实验操作,学生因为生疏可能有机会被扣分,所以为了博取高分评价,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避免“无谓损失”,所以他们积极避免迟到、上课开小差等情况,在将近一年的学习中,学生已明显习惯了进出实验室不争先恐后,在实验前清点、检查实验仪器药品,在实验后自觉保持实验桌的清洁、仪器药品摆放有序……在组长的带领下不少小组为了争取得到更高的评价而努力完成实验任务。虽然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提高,但是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必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后记
没有一节分组实验课是完美的,任何一节课都存在缺陷——这是延续我们对实验课堂开展研究的动力所在。一个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涌现,这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教育需要思考、探索,而且是不断的思考、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梁振声.新课程理念下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2008.4
[3] 梁振声.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的实践与反思,2005.4
[4] 梁振声.初中新课标化学教学评价的若干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