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动起来 更精彩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14:51
三水区西南中心小学梁小燕
 
   【摘要】: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怎样才能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科学规律,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呢?我认为要做到三方面:一、在认知的生长处,让学生动起来。二、在智慧的发展处,让学生动起来。三、在思维的发散处,让学生动起来。这样,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
   【关键词】:动手 探索 发现
   在小学生眼中,“科学”是那么神秘,那么的遥不可及,从而大部分同学都对科学课产生好奇。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创设能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将学生置于渴求知识的氛围,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确实如此,为了赶进度,为了留时间让自己多唠叨几句,往往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的机会。
   时至今天,我们教师逐步认识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但由于观念尚未彻底改变,往往出现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老师讲完,学生做完,看着蛮热闹,效果达不到的现象。怎样才能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认知的生长处,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接点即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接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清清的水》,这一学习主题能比较直观地从现实中抽象出水的性质及特点,课堂教学相对容易组织。但也存在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即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关注直观的呈现和概念字面解读,忽视了学生知识形成的体验过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一学习主题具有直观但抽象、易记但难懂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实验桌上放着四杯物品,有白酒、白醋、纯水,和牛奶,你能一眼就看出哪一杯是牛奶吗?
   生:能。4号杯。
   师:你们都认为4号杯装的是牛奶吗?那为什么你一眼就能把它找出来呢?
   生:因为牛奶是白色的。
   师:能一眼就看出哪杯是纯水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其它3杯用眼睛区分不出来?
   生:其它3杯都没有颜色。
   师:大家都同意吗?(板书:无色)
   师:你能透过杯子看到里面的小石头吗?
   生:能。
   师:这说明什么?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板书:透明)
   师:我现在要把它们区分开来,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生:用鼻子闻。
   师:大家都同意用鼻子闻吗?那怎样闻呢?谁来示范一下?
   生:(直接闻了)
   师: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位同学是怎样闻的?他把鼻子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老师告诉大家,这样做非常危险!如果杯子里装的是毒药呢?那你岂不是中毒了?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边示范边解说)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里。这种方法叫“扇闻法”。请位同学来示范一下。
   生:(做示范)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动作标准吗?下面请大家用扇闻法,与同桌一起,判断其余3杯各是什么,并填好“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活动,填实验报告单)
   师:谁来说说每个杯子装的是什么?
   生:1号杯是白酒,2号杯是纯水,3号杯是白醋,4号杯是牛奶。
   师:大家同意这个答案吗?同学们的辨别能力真强!那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我闻到1号杯和3号杯有气味,2号杯没有气味。
   师:有气味的是什么?
   生:白酒或白醋。(板书:有味)
   师:纯水有气味吗?
   生:没有。
   师:(板书:无味)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归纳。而我,只是引导者、欣赏者和鼓励者。
   二、在智慧的发展处,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进行《清清的水》“给水变个样”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我们通过活动知道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那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用手捧起水,水会怎么样?
   生:水会流走。
   师:说明水是怎样的?
   生:水是流动的。
   师:那水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呢?大家玩过水球吗?我这里有一个水球,你看,它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我随便一挤,它就变成这个形状了。等一下请大家挤压水球,看哪一位同学做的形状最有趣。
(学生玩水球)
   师:同学们在玩水球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水随气球的样子变化而变化。
   师:你们真细心!也就是说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整个活动过程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探索者”,他们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力被激活,创造个性得到了发展。这样安排,不但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超越了教材,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三、在思维的发散处,让学生动起来。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清清的水》“给水定模样”活动中,我不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先让学生猜想,然后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既然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那请你再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水会变成什么形状呢?
   生:(猜想,并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道理!那到底是不是跟我们想的一样呢?来验证一下吧。
   生:(把水在几个有特殊形状的容器中倒来倒去。)
   师:同学们都做得非常认真!一定有不少发现了吧? 谁来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水倒进什么样的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形状。
   学生在倒水的过程中不但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而且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它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的实验室里,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认为,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新编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更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既然如此,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