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给学生适度的空间环境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2-09-27 17:05

                     佛山市禅城区元甲学校     区 建 华                           

    摘要:
想象是通向创造的翅膀,教学中巧妙设置“结构不良”的、较为真实的自然情境脉络,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自主探究空间环境。让学生在“结构不良”的、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脉络中,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变化,识别出一般问题和生成要解决的有价值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摆脱教师的“载体形象”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产生的压制。让学生在适合的探究空间环境中自我构建知识,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环境   想象  创新


    想象是通向创造的翅膀,孩子们的想象是最丰富的,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们的小脑瓜里有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千奇百怪的事情。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且对于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大有帮助,孩子常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从而帮助自己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因而,课堂教学留给学生适度的空间环境,才能放飞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使学生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不安于书本上得答案,努力去尝试并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些本质与新趋势,进而形成创新意识的新视野。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适度的自主探究空间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科学最基本的精神----实验精神,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他在理论物理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其最得意的不是诺贝尔物理奖,而是他一生中率性而为的恶作剧和充满孩子气的智慧游戏。11岁就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那不过是地下室的一个小角落、一个装上间板的旧木箱、一个电热盘、一个蓄电池、一个自制的灯座等等。就是这些简单的设备,费曼学会了电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如何让每个灯泡慢慢地亮起来,“那情形真是美极了”。还常常用化学原理表演魔术,非常有趣,这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儿童乐园”,因为实验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游戏。就在这些玩乐和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谁能说这些玩乐和游戏不正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温床呢?
    把孩子当孩子看,给孩子适度的探究环境和空间,才能使孩子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形成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和途径”。不安于书本上得答案,努力去尝试并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些本质与新趋势。如《火龙果皮色素的提取及效果探究》,学生一开始想的是利用火龙果的色素做唇膏,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可行性较低,但却发现了火龙果色素的亲水性,从而引发了将火龙果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创造性想法。《0.03秒下的变化》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其之所以成功,是凭着小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现那些摊主拍打苍蝇时老是打不到,从而确定了把苍蝇飞行启动方式和路径作为探究的目标。
    给学生适度的探究空间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科学最基本的精神----实验精神的必须条件,只有拥有自主的探究空间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的“载体形象”,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探究空间,抑制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其教学理念与学生的研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是直接影响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和学生探究的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教师典型的“知识载体”观念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应试教育目的裹挟中,旧的方法虽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责难或抨击,但毕竟是有章可循,且为大多数人所苟同。新的方法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是很诱人,确是拿捏不准,谁也不敢拿孩子的前途来做教改的实验品,必然导致教师把学生当成收集知识的“容器”,将自身所拥有的“客观的”、“现存”的知识以传播、传递的方式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被绑在教师已有的认知模式,顺着教师的思路去发掘知识。进而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向思维窄化、想象贫乏、创新力萎缩的死胡同,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其次,科学属于非应试科目,其知识具有广度覆盖性、时间上的大跨度性和相对充裕性等优点,是开展研究性教学、普及创新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但课程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授课者的态度和水平,然而,科学教师队伍中,兼职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左右。呈现出理科知薄弱,科学常识阐述错误,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仪器使用不当,探究的基本模式模糊,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或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来上科学课。并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病态隐性”的教学状况及严重的“隐性”授课问题。如 “跳课”现象严重;要求开展的实验、实践和探索活动的环节被简化或者删除;”口头讲述实验“代替原有的各类探索活动,或干脆来个”自由活动”了事。
    在此情况下,必然导致教师把科学课上成讲读课,重结果不重过程无法避免,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环境也随之关闭,教改最终也只能弄成“新瓶装旧酒”。
    三、还原“真实性”环境及“结构不良”的、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脉络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关键。
    蜜蜂发出“翁翁”声是由势翅膀震动所引起的,这种认识一直在我们的大脑保持了几十年,而且是深信不疑。然而,一个小学生随他爸爸去取蜂蜜时,发现蜜蜂停止那里不动,翅膀也没有震动,但“翁翁”声却依然存在。经过探究究,发现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翅膀下的蜂鸣器发出的。如果这个小学生没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是绝对不可能有惊人的发现。
    还原一个“真实性”环境空间给学生是学生自主探究成败的关键。传统的结构良好的情境脉络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形成有价值问题。要使他们有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首先给学生提供“结构不良”的,较为真实自然的情境脉络。让学生发现与我们对现实的观念相对冲突的、不符合逻辑现象的,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实现从多角度、想别人所不敢想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假设,并由此促进学生自主提问和自主生成问题的机会。要让学生有所发现,教师必须拚弃“学识渊博者”、“真理代言人”、“无所不知”的形象,改变把自己的一桶水想方设法地“灌”给学生“一碗水”,尽量做到滴水不漏地“灌”给学生这样的一种教学观念,设计出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探究情境。把自己变成一个“参与者”,使学生从中识别出一般问题和生成要解决的子问题,那时,才真正放飞孩子的想象力。
    因而,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现实产生冲突或出现不符合逻辑现象,使学生产生困惑,促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在教学导体一课时,教师把一个钩码混在材料中,学生在实验探究时,发现金属都能导电。然而,用金属做的钩码却不能导电,从而感到困惑不解,进而给学生产生金属也不一定能导电的错觉。但已有的经验却是金属都能导电,从而产生为什么钩码不能导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各种尝试,发现钩码不能导电是由于氧化的原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及创新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及终身受益。
  “结构不良”的、较为真实的自然情境脉络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环境,产生与现实观念相对冲突的、不符合逻辑的现象,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才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假设。
     四,实验教学中巧妙设置“结构不良”的、较为真实的自然情境脉络,使学生在适合的探究空间环境中自我构建知识,为学生独立开展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教育不是培养能正确做答的孩子,而是富有探索进取、勇敢开拓、大胆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习惯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善于逆向思维,列举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联想,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因而,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想像与创新的观念,激发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解决方法,积极投入实践活动。允许学生犯错,不苛求孩子的正确率,大胆尝试。经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责任心,形成积极的自我镜像,才能使学生有所作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会受到教学任务及知识目标的影响,从自身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很容易忽略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挤占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空间,从而迫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因而,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大胆设置“身临其境”的情景,还学生观察和想象的空间,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积极探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昼夜交替的解释》一课,可以先设置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用一个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贴小纸人)、手电筒(当太阳),在没有教师指引下感受两个球体怎么转才能在同一地点出现昼夜交替,并列举出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这样,学生会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不相符合的情况删掉,得出合理的结果。从而达到自主发现问题,排除不合理的情况,得出结论,完成探究。学生收获的最宝贵的并不是某一结论,而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现代科学最基本的精神----实验精神。
    给学生适度的空间环境,放飞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才能打破传统的“新瓶装旧酒”教育观念,培养出大胆尝试并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能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些本质与新趋势的创新型学生。让温顺听话、逆来顺受、依赖及顺从或揣摩外部的指导或意图,并等待由外部判断自己努力的质量、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好”学生学生变得具有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有效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
[2]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
[3]苏永善、叶明华、陈小洁著《科技教育技能精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