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西南街道金本小学 陆菊芬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我们只要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分析后就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使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呢?在此仅就学生的质疑问难和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等几个方面,作简单探究。
关键词:教学探究;质疑问难;主导与主体;动手动脑
小学科学课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从该学科的教材改革和演变过程,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们的教育理念逐渐更新,教学角色也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而且在科学这门学科中尤为突出。但如果我们稍作对比探究,冷静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自己不断反思,归纳总结,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实效,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的质疑问难
“科学”这门学科正式由“自然”演变确立后,在小学课程中越来越被重视,该学科更是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如果能把握好科学课的教与学,那么学生的探究解难能力也将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探究起始阶段,通常教师会让学生提出问题,而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很明显,提出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难,但是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不能深入探究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都会适当加以引导。例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对于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是好的,值得表扬学习。然而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但又不对学生的提问加以引导和整理,这样做的结果,会直接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课堂教学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去听一位科学老师的课,该老师执教《电路》一课。她先播放了一段电池组与电线组装成闭合电路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这个电路,你们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电灯为什么会亮?
生2:电灯怎么就没有熄灭呢?
生3:为什么开关闭合时电灯就亮,而开关断开时电灯又灭了?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不难看出,不管是学生1,学生2,还是学生3,都是大同小异,提的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却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乱提瞎问”了,课堂教学又何来高效呢?其实,只要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一下,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则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稍加分析概括,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今教师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更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是现在由于有些教师是兼教科学,在知识有限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牛”。
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指导的作用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步骤,教师则要多加指导。在学生提出猜想,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研究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动手更要动脑
在探究活动中,很多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动手动手再动手”,却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现在有些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显得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于是在科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话音刚落,就马上让学生开始动手,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然而在看似热闹的科学课背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结果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除了让学生抓紧时间动手操作,更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动脑。
我在讲授《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性能良好的指南针,再让学生把两个指南针放在一起,结果两个指南针都不再“指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后,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条形磁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摆弄磁铁,探究演示磁铁的相吸和相斥,一边演示一边思考并找出规律。结果,动手的同时动脑,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发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面对“意外”的策略
“要给学生每人一滴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这话虽是已经老得掉牙,但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座右铭。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都要把教学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细致的安排,教学过程中教师每一步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但是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往往会出现很多预先不能料到的情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出现预测和生成不一致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1、如果这种“意外现象”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有利于本课教学,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记得我在讲授《热起来了》一课时,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取暖保暖方法的环节中,有学生提出摩擦生热,同时也提出了摩擦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程度的冷暖感受。对他提出的观点,同学们发生了极大的兴趣。针对这一契机,我就地取材,让学生尝试与棉衣、书包、玻璃面、桌面等不同质料的东西摩擦并触摸感受。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对本课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如果这种“意外”的确是没有价值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教学。
3、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但有探究的价值,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后再去研究,到一定时候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我在讲授《大自然的生物》一课时,学生提到了近期的社会热点话题——“低碳生活”。这个话题提得很好,很有探究价值,但与本课的内容有着不同层面的范畴和内涵,也不可能在当课能解决有关“低碳”的知识。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课后再去探究,并于一段时间后组织了一次名为“今天你低碳了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探究的结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活,学得乐,学得好。教师更要精心备好教材,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去,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好各类科学技能,成为健康向上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