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陈村镇庄头小学 梁海燕
小学科学是一门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于一体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因此它给学生以无限的创新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无比的优势,因此我们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并运用科学有效教学方法,利用科学课教材的优势,培养出新课标下的新型学生。而现在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小,生活经验更是不足,根据儿童的特点、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课堂已不能再沉寂下去了,鸦雀无声的课堂也已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了。经过反复思索,笔者认为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生获得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所谓“自主”就是让学生的手、口、脑都动起来,即善于提问题、积极想方法、学会找结论、灵活用知识。
一、善于提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人,学会学习只能通过学习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思维从质疑开始的”,“创新始于问题”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的地位转变到主动探求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来。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前提,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索小实验:在烧瓶口套上一个小气球。将烧杯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再将“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气球的大小随空气的冷热会发生什么变化?”“物体形状和大小随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正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两个玻璃杯轻轻叠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拉一拉。学生提出问题:“杯子可以拉开吗?”我再将热水倒入上面的杯子里,过一会儿,倒掉热水。再让学生轻轻拉一拉两个杯子,你们又有什么新问题要提出研究?学生思考后就纷纷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路、房子、人体、竹木等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教师随即引导:“谁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让大家试试。”于是共同设计了一个“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实验:每人拿一个瘪了的乒乓球,然后把它放到热水里,比一比谁的乒乓球最快能鼓起来。
又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创设这样一情境:在鼓面上放一些小豆子,敲击鼓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时,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问学生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都注视着鼓面上的豆子。观察完毕,学生就自然地提出一些与声音是怎样产生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如:(1)豆子为什么会在鼓上跳舞?是鼓面使他们跳舞吗?(2)豆子为什么在敲击鼓面时才跳动?这时,我便宣布这节课主要研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学生的探究问题转化到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上来。声音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这答案便顺利找到了。
学生善于提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浓厚的研究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头脑中经常问“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想方法
学生的思维是极活跃的,学生的智慧是极丰富的,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要善于把这些聪明才智挖掘出来,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科学原理的意识。在教学中,我要精选提供有结构的探索性材料,供他们设计应用。
如教学《刮风了》一课,在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时,我跟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在无风的室外,将一个底部有洞的黑色纸筒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再把小风车放在纸筒上方,观察小风车是否转动。并用温度计测量纸筒内外空气的温度。接着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要用黑色的纸筒呢?(2)风是怎样形成的?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又如在学习《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时,在观察蜡块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过程中,我提供了工具与材料:一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试管夹等。供学生自行实验,进行观察和探索蜡烛块状的变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自行总结出规律: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由于学生能积极想方法,参与了实验设计,动脑筋、想办法、提方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为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做实验,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这样获得的知识非常有效,而且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会找结论
学生通过认真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可以获取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此时,我注重引导他们把探究中所获得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将获得的事实加以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使他们在观察实验中自己去得出科学结论,达到正确掌握科学概念的目的。
如学习《声音的传播》时,为了研究声音除了通过空气传播外,能不能通过液体、固体传播这个问题,我让小学生做实验。一个学生在水箱里敲击两个铜铃,其余学生用耳朵紧贴住水箱听,并说说能不能听到水中铜铃发出的声音,还要说出为什么?实验后,同学们都说能听到声音,并能说出声音能通过液体传播。接着我把学生带到楼梯处,又让一个学生站在楼梯扶手顶处,轻轻敲楼梯扶手,几个学生站在扶手的下端,我问他们:“你们听到什么?”他们都说听到轻敲楼梯扶手的声音。我又问:“你们离得那么远,为什么都能听到?”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因为声音也能通过固体传播。”我很高兴,因为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验,学会了找结论,懂得了找规律。
又如:在学习《热往哪里传》这单元时,我问学生:“如果把一杯热水放在冷水槽中,烧杯中的热水和冷水槽里的水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说答案,而是让学生做实验,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中热水和冷水槽里的水温的变化,寻找水温度变化的规律。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做实验,作计录,并通过分析讨论,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们知道了——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看到同学们脸上成功的喜悦,我也欣慰地笑了。
“学会找结论”让学生从“一味地追求结果”向“重在研究过程”转变,从“终极性”学习向“过程性”研究过渡,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研究讨论的方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灵活用知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必然要为实践服务。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过的知识不会运用,也就不能形成能力。能让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掌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行去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仅局限于课本、课堂,要走向社会、大自然,收集信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习《温度计》这一课时,大家认识了温度计,都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作“℃”,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上了这节课后,很多同学都饶有兴趣地进行了实践,于是我便让学生带上温度计,在学校的教室、走廊处、树阴下、大楼旁、草地上测量温度,并做好记录。这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如学习了《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后,我组织了学生试着用糖做一块“糖玻璃”,要求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注意不要烫伤手。还要求每人写出做的过程,再把“糖玻璃”和写的制作过程带回学校,在科学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实践证明:只要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的手、口、脑都动起来,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