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浅谈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实验设计的改进——增强魔术效果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07 16:50

                              顺德区北滘镇莘村中学        肖水平

摘要:  本文以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设计,该实验是高中化学常见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比较容易成功。为了达到更好实验的效果,从试剂的用量,环境的污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诱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的培养方面考虑。本实验要达到较高的目标层次,还是有不少细节的地方可以改进,实验的现实意义远远不是停留在对浓硫酸的脱水性的验证。

   关键词:浓硫酸、蔗糖、目标层次、细节、魔术效果、水槽、脱水性、实验设计的改进、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
 
   在《化学1》第四单元《氨  硫酸  硝酸》中提到浓硫酸的腐蚀性给出了如下一副图片:
 
                              
  其实,这幅图片包含的内容较多: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不等同腐蚀性)、强氧化性,以及实验的设计空间很大。完成这个实验并不难,得到现象也较明显。本文就该实验在一些实验细节上的设计进行比较,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层次。
    第一:在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水,但我们在通常加浓硫酸前,先用少量水湿润蔗糖,从而加水与不加水实验的效果不一样。
  【对比实验】:
  (1)如果不加水,观察到蔗糖由白变黄最后黑,变化速度并不快,而且往往是看不到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此时实验只停留在浓硫酸脱水性的验证上。
  (2)如果在加浓硫酸前,加少量的水湿润蔗糖,现象蔗糖由白变黄最后黑,变化速度可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还能观察到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
   第二:蔗糖,只要是蔗糖就行,不分实验室的分析纯蔗糖,还是食用的蔗糖(白糖)都行。但有粗细之分。实验的效果不一样。
  【对比实验】:
  (1)蔗糖颗粒较粗,现象的变化较慢。
  (2)如果蔗糖颗粒较细(不妨可研磨成粉末),其他与以上相同,现象变化较快,也有利于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的形成。
    第三:玻璃棒,在加入浓硫酸搅拌之后,玻璃棒是斜靠在烧杯上,还是正立在烧杯中央,最后的效果不一样。
  【对比实验】:
  (1)若玻璃棒是斜靠在烧杯上,不利于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的形成。
  (2)若玻璃棒正立在烧杯中央,用手扶住或用其他物体持扶,有利于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的形成,还可以将它从烧杯中取出来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四:浓硫酸、蔗糖量的多少也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能否膨胀起来。如果仅仅是体现出脱水性,蔗糖变黑就行,那还不如温故初中学过的能使木材变黑,在纸上写字。
  【对比实验】:
  (1)在100ml的烧杯中进行

对比实验
蔗糖(g)
浓硫酸(ml)
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
时间
a
5
4
不能
/
b
10
8
能,不明显
130s
c
15
10
75s
d
20
15
20s

  (2)在大试管(18×180规格)中进行。
向试管内加入约5克的蔗糖固体,再用胶头滴管往蔗糖中逐滴滴水;直至蔗糖被水润湿透彻。然后,往试管中倒入98%的浓硫酸约4毫升并用玻璃棒搅拌,试管内的蔗糖先从白色变为黄褐色再变为黑色。黑色物质的体积迅速膨胀,随即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这样试剂的用量大大的减少,污染也减少,同时实验效果还好。
   由此,蔗糖与波硫酸的反应能不能产生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取决于蔗糖在脱水碳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够不够。
   第五:污染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减少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如何消除因污染给教学、课堂带来负面影响。
  【对比实验】:
  (1)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无论是坐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效果好的确可令学生兴奋和喜悦,但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又令学生摇头、摆手、“退避三舍”,整个教室或实验室乌烟瘴气。
  (2)设计实验能将产生的刺激性气体吸收,又能看到实验的现象。如图:
                                       
         优点:SO2等气体可得到有效吸收,污染较少。
   第六:对实验产生的气体检验,能否根据SO2的性质进行一些实验的设计。不仅能验证产物,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对比实验】:
  (1)若不采取任何检验气体的措施,仅凭刺激性气味和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推导得出有SO2,显得有些乏力。
  (2)若设计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根据SO2的性质,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或使鲜花漂白;酸性使石蕊试液变红;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这样既验证了SO2的产生,又对SO2性质的巩固和实验的设计提出了要求,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如图:
                            
          优点:减少了污染,环保;试剂的用量较少;检验SO2气体。
    第七:实验中能否吊足学生的胃口,使实验有一丝的神秘感,课堂的氛围、教学的效果有较好的作用。
  【实验设计方法】:(更适合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两支大小相同的大水槽,品红溶液、滤纸、NaOH溶液、棉花、玻璃棒(长约20ml)、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试管夹、细铁丝、高锰酸钾溶液、石蕊试液、报纸一张。
  【实验要领】:
  (1)取约15ml蔗糖(颗粒较细的食用细砂糖)于小烧杯中,
  (2)滴1ml的水湿润蔗糖(搅拌);
  (3)取10ml浓硫酸加入蔗糖中,搅拌待变黄、变黑。
  (4)放入一个装有烧杯(平放扎有铁丝的试管夹)的水槽中,使玻璃棒正立烧杯正中央,倚靠在试管夹的铁丝钩上。
  (5)一水槽分别贴有:用品红润湿的滤纸、用酸性KMnO4溶液润湿的滤纸、用石蕊润湿的滤纸,盖在另一水槽上。
  (6)在没有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前,盖上一张大报纸。
  (7)观察、剖析。
 
    先分析完蔗糖变黑的原因,得出浓硫酸的脱水性。待水槽里的白雾慢慢退去,掀开报纸,打开水槽。观察各试纸的颜色变化,展示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再进行分析:用品红润湿的滤纸红色;用酸性KMnO4溶液润湿的滤纸红色退去;用石蕊润湿的滤纸变红色。得出该实验体现了浓硫酸不仅有脱水性,同时也体现了强氧化性和吸水性。
   总之,通过以上的实验改进进行对比,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达到以下几个目标层次:
   1、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这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即第一目标层次,让学生必须了解浓硫酸这一性质。
   2、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烧杯很烫;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要考虑试剂的用量,实验仪器的选用;又体现浓硫酸的吸收性和强氧化性。这是第二目标层次,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浓硫酸的特殊性来解释这一些现象。
   3、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在以上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能有效的减少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设计实验能验证产物中有SO2。这是第三层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
   4、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在以上第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能增加实验的互动性、趣味性和神秘性。这是第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也正是情感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杂志社《化学教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