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课中灵活运用竞争与合作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3 15:23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城中学  刘惠欢
  摘要:通过认识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就新课标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特点,浅谈几点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中,如何灵活运用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关键词:竞争、合作、物理分组实验 、新课标         
 
  背景一:现代社会是竞争加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竞争与合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需要敢竞争的人才,而不是争强好胜,与人不和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同时,能否培养学生与同伴团结合作的品德,将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
  背景二: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本特点是探索型的。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争强好胜,不太善于与别人合作。而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中,由于课 堂时间和器材的限制,一般需要两个以上的学生合作完成。如果不合作而造成实验不成功就影响的教学效果。故在物理分组实验中合理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和培养他们良性竞争和合作的精神,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人格。
  那如何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教学中灵活运用竞争与合作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感受。
 
  一、首先,教师要认识竞争与合作在教学中的辨证关系,要根据需求灵活应用。
  1、竞争可让获得成功的学生找到自信,并在竞争中提升自我。通过竞争使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看到山外有山,从而会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在竞争中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竞争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的竞争都是小范围内的竞争,相对来说学生获胜的机率更高。不管是什么范围内的竞争,只要有成功学生就会找到自信,认识自我,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适应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合作可以弥补只有竞争对差生总得不到成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竞争对差生来说,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毕竟在竞争中成功或获胜的人数只有少数,大多数都是失败,这对差生来说成功的机率几乎是不可能的。故合作可弥补只有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合作,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太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利于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进,从中取长补短。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等。
  但合作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合作不愿动脑筋思考,总是等别人的答案,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时,合作更要分工细致,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在合作的竞争中获得的成功的喜悦之情。
 
  二、分组实验的小组人员搭配要合理。
  初中的物理实验普遍比较简单,条件允许,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如遇到比较繁琐的实验,可两小组合成一个组进行,尽量避免每组的人员太多,“僧多粥少” 而使每组都有部分学生想参与而无机会。人人能参与,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使学生清楚实验过程,看清楚实验现象。同时,分的组多了,每个人的竞争对手也多了,使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让大部分人能体验在竞争中胜出的喜悦,多个组别更方便设置不同等级的胜出奖项。人员搭配合理,使组员在合作中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并减少后进生的挫败感。
 
  三、教师要在实验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合理安排合作细则。
  1、教师需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重视将要进行的实验,以提高实验速度和实验质量,达到实验效果。如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分组实验前,教师可根据分组情况先强调本次实验设置的奖项有:“巧手组”——看谁连接电路快而没有线路故障;“速度先锋组”——看哪组完成实验最快;“解疑之星组”——能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并自己找到答案或提出个人见解的(如为什么小灯泡的电阻在多次测量中均不相同?答案是受温度影响)。为了快而不出错,学生会比较认真听老师讲注意事项;为了发现问题,学生会更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在竞争中学生的好胜心、动机都比较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学习效率高。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尽量避免有人坐享其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而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在小组实验时要合理分工,避免有个别同学偷懒,不动手也不观察,更不去思考,想坐享其成。如果是两个人一个小组的,可以安排学生甲为实验的操作者,学生乙为实验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进行实验时,操作者进行实验时,检查者一定要认真观察,并对其操作进行评价,然后互换角色,其目的是让全组同学都有发言、操作的机会,都是学习的操作者,同时也是学习的检查者,从而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责任感。例如“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实验比较简单,在合作实验时,先安排学生甲操作,学生乙检察,甲操作完毕乙进行评价,然后互换角色。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四、教师可安排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小组成员成为其他小组的“小老师”。
  1、“小老师”在分组实验中对教师的帮助和提高课堂效率起了很大的作用。物理学本来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实验在物理科的教学中尤其重要。而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教科书的设计,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点就是要求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如果实验不成功会对教学造成一定难度。在分组实验实行“小老师制”这个操作,本人已经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次进行,是提高分组实验课的课堂效率的非常好的方法。还没借助这些“小老师”前,在一些有点难度的分组实验课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学生因操作不熟练和时间问题,造成没有完成实验就下课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成为“小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一。从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初中学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因此,他们愿意、喜欢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为了能在同伴中树立更高大的形象,在指导实验时,往往需要对该实验十分熟悉,才能在指导的过程中把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时解决。故对想成为优秀的“小老师”的学生,必然会主动学习与实验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良好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再学习的动机,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3、让学生成为“小老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成为小老师,在准备教授内容、指导别人进行实验时,培养团结互助、“即知即传人”的思想。在准备教授内容时,往往需要与他人团结互助、共同探讨。在教授过程中,与他人共同促进,从而感知到教学的快乐。
 
  总之,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合作就没有进步。只有把竞争与合作相互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有合作精神或单有竞争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中,灵活运用竞争与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成元,杨祖念.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3.
  [2]索里等〔美〕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