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北滘镇西滘小学 王婷婷
江*泽*民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求。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有关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保护好奇意识,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潜能。儿童天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无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探究活动,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令人意外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给予指导。如教学《水质调查》一课时,其中活动3要求学生将轮藻分别放入来源不同的水样中,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因为实验的时间比较长,于是我要求学生在家中自行完成这个实验,但要把实验的样本带回学校进行展示,并提示学生可以用自来水、井水、河涌水、池塘水等不同的水质进行测试。第二个星期学生都把实验的样本拿回来了,结果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除了一部分学生按我的提示用了自来水、井水、河涌水和池塘水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想法:有的用了洗米水,有的用了洗衣水,有的用了洗碗水,有的用了洗过毛笔的“墨水”,还有的用了……因此,实验结果精彩纷呈,学生更是兴味盎然,学生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我再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很爱动脑筋。没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质已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那么,你研究的水样因为什么原因受到了污染?保护水质不受污染,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教学目标达到了,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一举两得。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地领悟到:虽然有时学生做的可能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个不一致,也许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定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构建创新情境,扶持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设下如下教学:教师一上课就向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点燃桌面的两支蜡烛,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如果不用吹或扇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让蜡烛熄灭吗?”我这样一问,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纷纷议论起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办到的吗?”说完我拿出一个烧杯把其中一支蜡烛盖起来,不一会儿,烧杯里的蜡烛熄灭了,而没盖烧杯的蜡烛还在燃烧着。接着,我再向学生进一步演示,我把两支燃烧着的蜡烛同时盖上烧杯,一只大烧杯,一只小烧杯。这时,学生惊奇地发现,小烧杯的蜡烛熄灭了,但大烧杯的蜡烛还在燃烧着,过了一会儿,大烧杯的蜡烛也熄灭了。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感兴趣而又觉得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盖上烧杯的蜡烛会自动熄灭,而没盖烧杯的蜡烛还在继续燃烧呢?为什么小烧杯里的蜡烛要比大烧杯里的蜡烛先熄灭呢?为什么只要是盖在烧杯里的蜡烛到最后都会熄灭呢?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三、注重思索,启发创新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斜面》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块斜面、不同的重物以及测力计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斜面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 为什么人们搬运货物时常常会使用到斜面?
②我想知道如果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重物和沿斜面提升重物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③我想研究沿斜面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时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④我想了解如果改变斜面的坡度,测力计的读数会有什么变化?
⑤ 运用斜面有什么规律可寻吗?
⑥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的?……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会培增,创新欲望更加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斜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立足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如教学《杠杆的平衡》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简易小天平”。学生纷纷找来家里闲置的瓶瓶盖盖制作起来。他们先找来一个较大的瓶子,用铁钉或小竹子在瓶口中央处固稳,然后用夹子夹住铁钉或小竹子的中央,小夹子下端还必须夹住纸做的指针,再在夹子中央穿一根长长的木棍,调教成左右一样长,再在木棍的两头用绳子系上两个大一些的瓶盖,最后在瓶身的正面贴上标尺即可。制作完小天平,教师再让学生用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将需要测量的物体放在左盘中,估计物体的质量大小,选取合适数量的砝码或回形针放在右盘中,直到天平重新达到平衡。这时砝码的总质量就是物体的质量。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而自然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实验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为我国培育好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