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以《光的传播》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四步曲”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14:55
三水区西南街道金本小学   黄银芝
 
   摘要: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观察、探究、试验、制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做为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中,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让学生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发展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一课,要了解光是怎样传播的。第一步,引导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成因的重要手段,观察事物是学习的前提,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教学中,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图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出一个问题:从漏下的光向太阳望去,你会发现什么?结果,有学生发现“象打枪一样,三点成一直线。”我就及时表扬了这些有建地的学生,并板书“光是一条直线。”再让学生用管子看光,这是一个要求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分别用两根不同的管子一条是直的硬管,一条是弯曲的硬管对着太阳望去,通观察、讨论、交流,发现只有直的管才能见到太阳。然后又让学生去观察手电筒的光,发现是一条向前无限延伸的直线,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掌握了一个初步的知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第二步,探讨研究。利用书本中的“光线打靶”。这也是一个研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活动,同上面的活动一样,也是需要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活动开始前,要准备一张A4大小的卡纸,按教材的要求做一个光线打靶的活动材料,另外还准备了一支手电筒作为打靶的光源。活动时,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探讨,指导学生找出光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到教材“你的发现”中去,并根据课文提出三个问题:1、光从B孔射入,能照到几号靶子上?2、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 3、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你有办法吗?学生非常活跃,我就指导他们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原理去想象这三个问题。结果,有大部分学生对第一个问题能想象到:光从A孔射入,只能“打”到3号靶,从B孔射入只能“打”到2号靶,从C孔射入,只能“打”到1号靶。对于第二个问题,全部学生想象到光不能打到所有的靶上,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则有小部分学生认为用镜子折射,可以从A孔“打”到A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去掉中间档板就可以。能够这样去想的学生,说明了他们非常爱动脑筋,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可以看出,学生对光的传播有深刻的认识,并隐隐觉得有部分的学生开始有些探究的精神,这时对这类的学生加以表扬。第三步,进行“试验”。这是用试验来证明第二步的“探究”是否正确。这一步,学生最为活跃,人人跃跃欲试,这时,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做“打靶”的实验,让一部分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打靶”的实验活动能顺顺利利进行,但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却屡屡失败。学生实验失败并非一件坏事,有失败,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就更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去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学生终于发现:火焰在风吹动下难以成像。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蜡烛火焰成像后,为何是倒影?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再指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分别用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地照射在小孔。在实验前,我让学生猜猜、想想、说说:手电筒透过小孔落在挡板后面的屏幕上的光点将会是怎样?这时学生会发现,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地照射在小孔时,在屏幕的下方会出现光点,我就作记号,再用手电筒的光从下向上照射小孔时,在屏幕的上方也会相应地出现光点。我也作上记号,于是在黑板上把这个现象画出来,结果学生发现,从上下方各照小孔,手电筒的光在屏幕上的记号恰恰相反,成了交*,学生终于明白了:上方的火苗尖通过档板的小孔后,处在屏幕的下方,而火根,即靠近蜡烛的燃点,处在屏幕的上方,那就成了“倒影”了。第四步,动手制作。学生动手制作,是学生学习了之后的最高境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做的能力。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我在教学中继续指导和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求人人参与这个活动,人人动手制作,当学生明白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后都非常踊跃地制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制作出比较完整的“照相机”,虽然不算很精美,但从中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意识到活动中处处有科学,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