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浅谈自制教具在科学课中的应用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4 17:26
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小学部   罗旋
 
  小学科学课堂倡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让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育技术和教具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不断变化的需要,特别是教具尤显突出,比较格式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而自制教具针对性较强,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制作的教具:“摩擦力实验套件”在教学活动使用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和老师均有所收获。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摩擦力》要求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安排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是利用测力器拉动物体在平面上运动进行测量,将测得的数据相比较而得出结论,从理论上讲实验的设计合情合理,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尽人意,有相当多学生得出了相反的实验结果,颠覆了真理,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使用测力器拉动物体时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如:每次拉的角度不同;每次拉的速度不一样;每次拉动时快时慢,物体不作匀速运动。这些错误的操作直接影响了实验数据的合理性,虽然经过老师多次提醒、纠正,仍然没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放弃使用测力器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我经过反复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状况,针对学生现有的实验能力,利用边角料自制了教具——“摩擦力实验套件” 投入教学中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自制教具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由于自制教具追求适用性,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身心发展规律,自制教具要从教材和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尽量做到教具使用的策略性,即在使用过程中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先掌握理论知识,再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科学课学习的连续性,且能任意拆卸、组装,有足够的创新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教具。因此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情况,针对教学需要,应用了理论知识和动手制作技能,构思、设计、制作和使用教具,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精神,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自制教具外形奇特,动力部分设计成小钢炮形状,有炮台、有炮膛,还有发射扳机,外形新颖,趣味性强,且操作方法简单方便,适合四年级学生使用,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均能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造型新颖的教具真是人见人爱,一下子就俘虏了所有学生的眼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小钢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欲望,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摩擦力奥秘的活动,在快乐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新知识。
  在制定自制教具计划时,我们除了要求教具既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要考虑教具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求它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因为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不易掌握的新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自制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自己真正融于重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真正动脑思考,整理、归纳、分析,动手操作体验,才能更好地领悟新知识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摩擦力实验套件”功不可没,套材分为弹射器、木块、小方块地毯、小车轮、软尺等,弹射器运用橡皮筋的反作用力使炮膛输出平稳的近似相同的动力,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弹射同一木块,和在同一平面上分别弹射不同重量的木块,使木块向前滑动,学生可直观地通过观察和对比木块向前滑动的距离,判断木块与接触面所产生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所得的数据更科学、合理,具有说服力,使学生正确地掌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这样,在自制教具的帮助下,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摩擦力的理解,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四、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今天动脑动手,明天发明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自制教具时不仅要考虑教具功能的横向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概念,突破教学难点,还要考虑教具功能的纵向性,预留隐蔽的功能待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应用,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摩擦力实验套件”就为学生预留了一项隐蔽的功能,在特定的木块(重量重的木块)上设计有可安装轮子的小孔,轮子和车轴并没有直接发给学生而是藏在老师身上,当学生通过使用本教具掌握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知识后,教师可为学生安排一场弹射木块的比赛,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轻一重的两木块,要求在桌面上,用弹射器弹射木快,比谁的木块跑得更远,抵达终点线,各小组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改装木块使它跑得最远,如另需其他零件老师尽量满足,以此培养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想办法尽可能去减小木块与桌面产生的摩擦力,在实际比赛中,有的学生想办法使木块表面变光滑,有的选择较轻的木块,有的想出了要给木块加装轮子以减小与桌面产生的摩擦力。通过不断试验、分析、总结,改进,使木快与桌面产生的摩擦力尽可能小,最终都不约而同地给木快加装了轮子,知道给木快加装轮子是运用了滚动摩擦力,也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所以木块跑得最远,各小组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对学习科学更有兴趣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目标明确,群策群力,团结协作,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学习主动性强,是真正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较好地培养,本教具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教法和教具,不能报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根据教材的需要,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调整教学方法,调整已有的教具,改造已有教具,创制新的教具。本自制教具就是根据这些理念而制作出来的,能与教材相匹配,与教法相吻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身心发展规律,因而在教学使用中,得心应手,实现了教学目的,教与学同时迈向新的台阶,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节省经费,填补现有的教具不足,还能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启迪思维,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课堂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能增长教师的才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谓“一举数得”,值得提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