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信息技术 |
说明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以便能够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
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
观察、体验
讨论、探索多种方法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交流
提出各种猜想:①可能与物距有关;②可能与焦距有关;③可能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④可能与凸透镜的凹凸程度有关等。
了解每种器材的作用。
生生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
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们人手一机尝试模拟探究
|
ppt呈现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
ppt展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
ppt展示针对实验设计提出的问题。
利用Flash 和“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仿真模拟课件 |
由生活走向物理,贴近学生实际;同时活化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的问题中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猜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做好实验,设计是关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上的难点,为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有利工具;为突破教学难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二课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实验探究学案。
实验要求:
① 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③ 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
④ 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探究的实验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①先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再小组之间进行班级交流;
③最后教师总结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如:①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②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怎样变化?④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是什么关系?⑤当像成在光屏的下方或上方时,怎样调整使其成在中央?…) |
参考指导
实验小组合理分工、合作探究
分析实验记录
寻求实验规律
交流发现
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针对问题,学生们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后通过实验来验证。 |
ppt展示实验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汇报的实验数据。
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引导发现规律。
|
明确探究目的和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热情。
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加强。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归纳方法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评估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
知识拓展 |
理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介绍:三条特殊光线
问题: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凹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呢?
引导:
(1)实验探究:学生用近视镜片观察物体;
(2)网络探究:凹透镜成像及原理。 |
引导思考
操作观察
利用互联网查寻相关资源并交流 |
借助几何画板课件进行动态演示
互联网提供学习资源 |
从实验上升到理论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学生利用实验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
课后小结 |
请学生谈一谈学习本单元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
相互交流 |
|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
布置作业 |
1. 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活动报告;
2. 到摄影器材专卖店或上网去了解一下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的价格、性能和使用方法;
3. 课外活动:你能用两个透镜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吗?下次课带来你的作品并交流你的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