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富湾中学 张金花
【内容摘要】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忽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改进部分实验,开发对比实验、系列实验,落实实验流程的制作,拓展学生实验,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把大量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独立操作完成的实验,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让化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有效性 学生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感兴趣和满足好奇心为主的。但是,如果这种“好奇心”没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保持并发展,势必成为学习化学的障碍。
有一位九年级的化学科代表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学生在信中这样写:“刚上化学课时,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感觉真是新奇!轮到我们自己做了,一开始还觉得有意思,但做了几次实验后,发现化学实验也挺没劲的,复杂的实验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上课糊里糊涂的;有的实验做的时候很开心,五光十色的,同学们都异常兴奋,可是看完之后都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反正最后老师总会把结果告诉我们,最后还是得死记硬背。”这样使我陷入了深思,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实验与知识体系脱钩,严重削弱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及实效性,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大大降低。
那么,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持久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一)改进演示实验
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有85个,我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并对部分演示实验加以改进、补充以增加实验效果。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时,我把课本[实验5—7]改为往锥形瓶中加入碳酸钠浓溶液,把胶头滴管吸入盐酸插在橡皮塞上,塞紧橡皮塞,放在托盘天平左边,调节天平平衡,挤压滴管,盐酸滴入瓶中,有大量气泡生成,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此时天平平衡,说明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此时拔掉橡皮塞,放在左盘上,可看到天平向右倾斜,向学生说明有气体逸出后质量减少。这一改变,可以得出质量守恒是指总质量守恒,而不是指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守恒。既能加深了质量守恒定律,又解决了错误的生活概念,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又如在学习分子时,学生对微观粒子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感到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我于是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继续研磨成细粉,一小点细粉可以被分散在1升水中,水中到处都分布着紫红色的高锰酸钾微粒,把溶液10倍、又10倍的稀释下去,这时仍可观察到溶液带有紫红色,说明水中各处均匀分布着紫红色的高锰酸钾微粒,这样,学生就在实践活动中直观地感到了物质的可分性。通过实验的补充和改进,使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充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得以进一步加强了。
(二)开发对比实验、系列实验
比较、概括、综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因此在复习课中我多次开发对比实验、系列实验。
例如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时,让学生从木炭燃烧开始实验,然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让同学们分析解释原因;滴加一定量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再分析解释原因;又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又浑浊,再分析解释原因。通过一系列实验把本章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重组,找到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又如在复习气体制取和收集时,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开始前,我把学生分成12个小组,然后把三个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全部摆出,让三个小组上前分别挑出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仪器、药品,并在黑板上写出反应方程式;让另三个组去组装仪器并说明注意事项;再换三个小组去制取、收集和检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的选择、组装、收集是否正确,最后对以上9个小组进行评价总结。这样12个小组的40多名学生都参与了实验,而且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气体制取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装置,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气体的检验收集。通过这些对比实验和系列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三)走进实验流程
化学课程具有科学性,来不得半点马虎,我总是这样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流程,制作实验流程图。至于较复杂的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先演示实验流程,使学生实验时有的放矢。指导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展开实验后的讨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拓展学生实验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化学逐步加大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推陈出新,考查角度多样,而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探究实验题是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学生在化学实验题中遇到的困难成为提高学生化学中考成绩的一大瓶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即使安排了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学生也是照方抓药,毫无自主性、探究性可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对课本中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把大量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使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使学生和教师都快乐并主动地参与这种合作的关系,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不是学生被动而无奈地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来转去。教师只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探究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时,我为学生准备了试管、石蕊、酚酞、锌粉、铜丝、生锈的铁钉、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硝酸银溶液、硝酸、盐酸等一系列仪器和药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探求盐酸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重要的演示实验,则进行多种实验方案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二、走近家庭小实验
课本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还补充了十几个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家庭小实验,按教学进度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位学生把所完成实验的日期、项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跟他们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
例如:课本第一册109页的家庭小实验,把碎鸡蛋壳放入小玻璃杯,然后加入一些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我班学生全部完成而且得出了鸡蛋壳含有碳酸钙这一正确的结论。在布置这些家庭小实验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药品仪器短缺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渗透了节约等环保意识。如用贝壳、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纯碱、用植物的花叶制取酸碱指示剂、将不同的输液瓶截制成不同容量的烧杯、用铁瓶盖做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等。当学生用这些在家亲手做成的药品和仪器在课堂上实验时,不仅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亲眼见到了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从内心感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这些小实验,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也加强了,对课堂有效教学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的实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出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他们在课前积极预习,和我一起准备实验,收集资料,课堂上主动参与实践,分析现象,解释数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讨交流,克服原先被动学习的独立思考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我既是组织者又是合作者、促进者,对学生由引到扶到放,引导他们自己去想,去探究物质世界的真谛,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⑵郑长龙、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