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策略培训模式研究与实验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08-11-04 16:00
 
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策略培训模式研究与实验
 
发表日期:2007年7月13日   出处:原创    作者:偶然同事   已经有251位读者读过此文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分别从三个方面谈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一)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二)分组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三)探究实验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有效性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浓重的进步与发展是检验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同学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有效教学一词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即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有效益是指浓重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是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由此可见,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骠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探究问题。所以探讨有效教学要从实验教学入手。
    (一)、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经其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生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补给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首先,演示实验成功要高。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演示实验,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准确的实验时机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课堂中实验现象明显,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控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见度高,收看率高,要注重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适当加以解释说明,操作要面对学生,尽量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过程。再次,重视实验思想的渗透,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重视实验方法的培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最后,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在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并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现象前,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个实验靠前排的同学能看清实验现象,所以观察实验现象时教师拿着实验装置走下讲台,让后面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能加深记忆,观察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学生分组实验课有效性策略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种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哪下手。所以,在进行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这样学生实验过程中会达到预想的结果,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事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所以每个实验完毕后,组织同学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邮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这类实验可以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策略。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一节教学中,关于“肺的容积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们提供了气球、软尺、细绳等,并提示:用c代表圆气球的周长,气球的体积=c3/6如果用cm为单位,则呼出气体的体积单位是毫升。同学们自己探究并算出自己的肺的容积。这样学生对自己肺的容积大小有了初步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经过统计还能算出全班同学肺的容积的平均值,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类似的探究实验还有鼠妇、蚯蚓的实验,还有让学生用矿泉水瓶灌注水来感知人体内总血量等。
    目前的实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要的仪器,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忘了。在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进行研究,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课堂教学高效益,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验的,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胡继飞、郑晓慧 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 2002
4、[美]Robert J Marzano Debra J.Pickering Jane E.Pollock.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M] 张新立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