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在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与思考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08-11-05 15:49
 
在物理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与思考

作者:李慧花 文章来源:旧版导入 点击数: 77 更新时间:2005-11-26

 
    摘要:物理学科是最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关键字: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动脑筋  
     物理新《大纲》曾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大潮的主旋律。学生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之目的。 课堂探究性学习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课堂探究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探究的层次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程度,课的类型不同,探究层次不同,学生探究性水平的设计也不同。根据我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在高中物理规律和规律的学习中开展不同程度的课堂探究性学习,可以受到很好教学效果。
    一、规律的发现学习 规律的学习属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规则学习范畴。谈规则的学习,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规则以及规则的习得途径:当学生能在许多类的客体和事件中以某一类关系做反应,在各种情况中的行为有“规律性”时,我们就说学生习得了规则。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遇到简单规则的复杂组合,通常创造这些复杂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类实际问题,即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实验的探索总结归纳出物理规律,并能初步应用于问题解决中,所以非常适宜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发现学习。   这里的探究我们定位在“实验探究”的层次上。包括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课外做的探究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做的课外实验;根据学生建议做的课堂实验(包含随堂实验、演示实验)等。但反对像以前那样要学生被动地观察演示实验,或者事先设计好步骤,学生连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也不知情,只是像群机器人一样按既定程序操作,最后得出结果的所谓随堂实验。因为这样做看似以学生为主体,热热闹闹的探究学习,实质上还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可以在学生有困难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但不能关爱过度,帮助过分。更不能越俎代庖,使好不容易创造起来的探究情境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浪费资源。    我们认为规律的发现学习课是最容易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尽量让学生真正体验物理研究的过程。而演示实验处理得法,也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要为了追求形式而轻演示实验,重随堂实验,更不要包办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随堂实验都要在以下两种前提下做:一是揭示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学生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想要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做好引导,并将自已当做学生中的一员,出谋划策,渐渐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我们要做的实验中来。然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得出规律。比如我们在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冲量可以改变物体的动量,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没有合外力的冲量,则物体的动量不变,那么两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不是也这样呢?这时学生会提出用实验来研究。(如果学生说一定会这样,那我们就要他说出理由,要有充足的根据。如果他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那也是收获。)这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讲讲这个实验打算怎么做?教师也要在合适的时机说明能提供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在大家认为方案比较完善后,完成这个演示实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如已能从理论上完成证明,我们再演示证实一下也未尝不可。)在这里,具体的课堂操作不能事先定得死死的,一定要灵活机动,但探究的总思路是事先可以设计的。
     二、概念、规律的应用学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学习属于高级规则的习得与应用,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在不同水平的两个结构之间不能有单向的还原,而是有互反的同化,以致高级的东西可以借助于转换而从低级的东西中演化出来,同时高级的东西可通过整合低级的东西而使低级的东西更为丰富。学生在这类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概念和规则,他们所要进行的是把这些概念、规则重新组合,形成高级规则去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使得已有的概念、规则获得重构。这里学生已具备大量自主活动所需的资源,也面临可以通过自主活动来解决的问题。所以这种类型的课最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时还能完全放开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探究,并延伸到课外。 我们把这一类探究性学习定位于“问题探究”,比如超重和失重、回旋加速器、日光灯原理等内容的学习。如有的文章介绍《超重和失重》的课例,就延伸到了课外: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去乘坐电梯,并将在乘坐中要学生体验的各个时间段交代清楚。也有的还要求学生提个弹簧秤去电梯里称物体的重量,观察各个过程中弹簧秤读数的变化。再比如讲日光灯原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解决日光灯的某些故障(要强调注意用电安全)。当然如果条件受限,不延伸到课外也无损探究大局,我们只要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或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就可以用一个底部有小孔的漏水瓶子装满水,当它自由下落时不漏水了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回旋加速器的教学则可以通过介绍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粒子加速要求及遇到的问题来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要强调的是,这类探究课虽然容易上手,但如何设计引入探究的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深入探究的问题梯度是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思考的。引入探究的问题情境创设不好,学生缺乏探究欲望,则开局不利。深入探究的问题梯度把握不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在探究过程中被困难吓退,结果教师不得不加入大量的解释说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课说不定就给上成一堂教师的演讲说明课。 针对这类课的问题探究教学,我们还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展开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我们在高二物理课中,选择了《能源、环境》、《空气的湿度》、《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这种探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是我粗浅的尝试和思考。总之,要使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在课堂中顺利展开,同时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老师,尽量要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它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参考文献: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刘志军 关于教育评价方法论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7,(11).
   作者简介: 姓名:李慧花 工作单位:唐山市宏文中学 任教学科:高中物理
   邮编:063101 联系电话:778548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