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西樵镇第五小学 区玉醒
新课程标准规定,科学就是引领学生用科学探究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科学课上没有实验就失去了生命力。但实验教学,又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成为一句空话。究竟,在新课改形势下,实验教学遇到什么困难,又该如何解决呢?现结合个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实验教学的困难
新科学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典范性的实验方法和器材选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给器材准备带来困难,让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科学实验教学,还是以教师演示,甚而口头讲授为主,而学生的自主探究甚少,实验教学的开展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器具缺乏
《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再加上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投入不足,很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用的实验室。即使能有专用课室开展实验,但实验器具还是相当缺乏,很多学校只配备三分之一器具,无法满足开展小组实验的需要。在此条件下,学生只能用眼从书上看实验,用耳听实验。
2、实验教学组织困难重重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爱动手,每次开展实验,让他们动手操作,面对桌面的实验器材,他们会兴奋得忘乎所以,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动手,还没有等老师讲解实验要求,他们早就在那里叮叮当当地动起来了。而当老师要求停止时,学生往往还沉浸于快乐的动手实验中,而不会马上停止。另外,很多的实验器材涉及玻璃器具的使用,如酒精灯等,这些都相对危险,很多老师都害怕弄坏实验器具或发生安全危险,那么,老师们对开展实验教学也只能是望而却步。“唉,实验呀,想说爱你不容易。”
3、《科学》教学还未配备专业科学老师
教《语文》有中文毕业的专科老师,教《美术》、《音乐》也有毕业于艺术学院的专职人才。但《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更别说能配备专业科学老师了。《科学》课,大多由语、数、英等老师去兼任,对于一些专业的科学知识,一些专业的器材的使用,就连老师自己也是一知半解,那么,他们怎么去示范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呢?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学的开展谈何容易呀!
4、课程安排紧凑,无实验准备时间
实验器具的准备是相当费时的事情,可语、数、英老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已经相当重了,他们根本就分身乏术,没有为学生开展实验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具的时间。即使是专职《科学》老师,但由于课程大都安排在下午,比较集中,年级课程跨度大,基本上老师要在课间的十分钟内完成收拾和重新摆设十个小组实验器材的任务,这明显就有点难度了。
(二) 解决方案
“方法总比困难多。”我非常坚信这句话。教材是死的,可是,人却是灵活多变的,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巧花心思,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了。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作努力。
1、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器材的选用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典范性的实验方法和器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器材的搭配,改进器材的选用,选择有结构的实验器材,精简器材,可以自己制作器材。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我们的实验和器材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例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时,要求用酒精灯来烤玉米,但我们根本没有配备那么多的酒精灯,怎么办呢?首先,我想到了用蜡烛来代替酒精灯。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用蜡烛根本无法让玉米变成玉米花,这又该怎么办呢?我仔细研究了我们的教材,其实,烤玉米的实验,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学会如何去观察、描述事物从生到熟的变化。我就想,能不能用其他食物代替呢?经过试验,我发现猪肉最容易烤熟,而且,猪肉在从生到熟的过程中,从颜色、气味、形状、软硬、声音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化,于是,我把用酒精灯烤玉米变成了用蜡烛烤猪肉。实验的结果很好,学生的收获出乎意料地多。……其他的许多实验也是一样,只要善于灵活变通,实验器材就不成问题了。
2、善于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
作为《科学》课的任教教师,我时刻注意挖掘身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使之成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良好载体,这是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成功的必由之路。例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 这个单元时,由于农村土地资源丰富,我校的教学楼后面就有一块有待开发的土地。于是,我便组织学生把空地变成“耕乐园”,从松土——播种——施肥——搭棚架——捉虫、喷药——收获成果,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每天空余时间,学生的最大娱乐是到“耕乐园”里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师,我的绿豆发芽了。”“老师,我的油菜长叶子了。”“老师,我的蓝瓜开花了。”“老师,我的茄子结果了。”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种植的整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植物从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整个生命过程,并对每一阶段中植物的生长特征作了细致观察和详尽的记录,于是,孩子对植物的一生的了解较直接由老师讲解更深刻了。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只有耕耘才有收获”,而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促使学生更自信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探究中,这对学生又是一次良好的情感价值的教育。
3、让学生自主参与器材的准备
科学实验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分组实验器材的准备是否顺利。在没有实验员协助,又时间紧逼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呢?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做实验员进行协助。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我都会在每个班选出一批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学生充当实验员,并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我会先带他们参观实验室,让他们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名称与摆放位置、清洗要求。每一节上课前,我会把“分组实验器材单”分发给他们,让他们“按单捡药”地摆好分组器材。小实验员又是各个实验小组的组长,实验结束后,他们又都能组织好同组的同学按要求将小组实验器材清洗、抹拭干净,并让实验器材各归各位。“人多就是力量大。”这也让我惊喜发现:给学生一分信任,学生就能给你十分满意。
4、让学生自带实验器材。
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所以,当我们为准备繁多的实验器材而苦恼得愁眉不展时,我们可以考虑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例如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时,开始,我真的为准备那么多的食物包装袋而头痛,于是,我干脆让学生自己带回食品包装袋。结果让我喜出望外,学生都带回了各式各样的包装袋。由于研究的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大家都特别认真,特别兴致激昂,观察得特别仔细,都在细心搜索这些自己熟悉的食物那小小的包装上包含什么我们应该了解关心的信息。通过观察探究,学生更知道了自己平时喜欢的食物究竟是否安全、卫生、有益,是否过了保持期,还能否放心食用,也就更好地指导学生日后在购物中如何挑选食物。而且,45位学生带来了45种食物,食物种类繁多,包装也多样,这样,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认识不同的食物,它的保质期不同;不同储存条件的食物,其保持期不同;不同包装的食物,其保持期也不同。其实,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中,发挥孩子的主体功能,让孩子参与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中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实验器材准备的重重困难,搜集材料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5、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科学》的学习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怎样像科学家一样去进行探究活动。为此,我十分注重孩子如下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
(1)先听后做。
在探究前向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对探究的难点作适当点拨,对某些技术性操作作正确示范,这样,在归还孩子自主动手权的同时,又能为学生扫除障碍,尽可能减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更好地进行有效探究。
(2)学会聆听与交流。
在实验结束时,必须让全体学生停下手上的活儿,认真听取他人汇报成果。学会聆听,首先是对他人的尊重,不尊重他人的人,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其次,更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获取知识的另一途径。在他人的汇报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与发现与同学是否相同,从他人的成功中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还可以帮助别人分析失败之处,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与促进。这个成果交流,无疑是另一次知识的获得。
(3)学会分工协作。
每次的实验,都是由小组共同完成的。但实验中,往往出现这些情况: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其他人却在一旁无所事事;又或者一大堆人鸡手鸭脚,你动一下,我动一下,搞得乱糟糟。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呢?这就要求实验中,实现组内的分工协作,小组长可以依据组员的能力及实验要求,对组内成员作合理的分工,实验中大家有默契而又齐心协力,这样,每个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又不会乱成一团,更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让每个学生在实验中都能有所收获。
(4)善后收拾。
实验结束了,但一切并非就此结束。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收拾实验仪器,把用过的仪器擦拭干净,把用过的玻璃仪器清洁干净,然后,再把所有的实验仪器分门别类地放回原位。尽管开始时学生可能会做得不够好,经常要老师事后再略作收拾整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收拾得甚至比老师还要细致、认真、更好。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身上的许多坏习惯改正了不少,变得做事善始善终,认真细致,有些不讲卫生的学生还变得干净整洁起来。
当行为变成习惯,你会发现课堂操纵会突然变得容易,实验探究活动会开展得更加顺利,学生动静适宜:该听的时候认真听,该动的时候也活跃、积极,实验探究也就更有成效。更重要的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这是老师给学生的另一宝贵财富。
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教师必须善于灵活变通,多想办法,为学生扫除实验教学中的重重障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记住,“办法永远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