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罗村街道中心小学 黄洁嫦
摘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如果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会使我们实验教学无法有效开展,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那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当我们将这些忽略变成关注,深入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的实验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有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有效、忽略、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如果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会使我们实验教学无法有效开展,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那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
一、忽略了做“下水实验” 。
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着火了》的教学片断: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将这两支蜡烛点燃,同时罩上同样大小的杯子,哪支蜡烛会先熄灭?
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甲:高的先熄灭。
学生乙:矮的先熄灭。
学生丙:差不多同时熄灭。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乙:他们组可能不是同时罩上杯子。
教师:请学生甲把这实验再做一遍,让我们一起观察,看看是什么问题,好吗?
学生甲一脸的不愿意,将这个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实验结果还是高的蜡烛先熄灭。
教师(很尴尬):可能是他们的材料出了问题,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课后,该教师坦言:以为该实验简单,学生一定会成功的,所以自己也没做过。
其实,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燃烧实验。蜡烛火焰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没有亲身经历实验的操作过程,又谈何指导学生呢?有效的实验教学只会成为空话!
二、忽略了材料的分步呈现。
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学片断:
教师:……今天我们用放大镜研究晶体,请小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小组长捧回了一篮子的材料,里面有一包食盐、一包白糖、两个放大镜、两个烧杯、两支吸管……
教师:我们直接用眼睛看到的食盐是怎样的?请把少量的食盐倒进培养皿里观察。
学生高兴极了,动手操作。汇报时间到了,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甲:我们观察到的食盐是细细的。
学生乙:我们观察到的食盐是圆圆的。
学生丙:我们观察到的食盐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椭圆的,有些有一点的棱角,尖尖的。
教师及时表扬:观察得真仔细。
学生甲:我刚才发现,他们是用了放大镜去观察的。
学生丁:我们无法观察,小明将食盐和白糖全混在一起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实验探究初期,新鲜的材料令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兴奋”往往令他们的手脑失去控制,探究的目标扩大或迷失方向,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哪些材料先发放,哪些材料后发放?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发放,在哪个环节呈现?这是科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实验材料分步呈现,既可以控制探究的方向和深度,又可以适时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实验教学就变得有效。
三、忽略了探究的有效指导。
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用摆计时的钟》的教学片断:
教师:数一数,一分钟摆钟的摆摆动次数是多少次?
第一次汇报:
学生:眼睛盯着钟摆,头部随着钟摆的摆动方向和速度,边数边晃动。
教师:一分钟摆钟的摆摆动次数是多少次?
学生甲:62次。
学生乙:60次。
学生丙:123次。
教师着急了,问:你们有没有数错?再数一遍!
第二次汇报:
学生甲:100次。
学生乙:71次。
学生丙:65次。
……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指出:“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告诉学生钟摆怎么才算是摆动一次,也没有对学生错误的操作进行更正:眼睛应该盯着哪个位置,头不能晃来晃去。缺失教师的有效指导,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且难以获得探究结果,长此以往只会令学生对科学探究完全失去兴趣甚至会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动手探究前一定要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
三、忽略了实验习惯的培养。
以下的教学情境我们经常遇到: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嘢……”学生蜂拥而出。实验室里剩下的只有教师和一片狼藉的情景:地板上飘落着实验记录纸,还有学生自带的研究材料;实验桌上的材料放得乱七八糟,经过仔细的检查,一两件“有趣好玩”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时候不见了或是被肢解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处在形成阶段,这些方面更需要早期培养,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最佳时机。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下述做法非常有效:在上课前,多次向学生强调自己的东西要全部带走,实验室里的东西一件也不能拿走,还要爱护实验材料;在接近下课的两、三分钟,强调学生要将实验材料摆放整齐,搞好自己附近地面的清洁,并让小组长检查。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促使他们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因为注重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学生很快就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下一个班有效教学的开展。
四、忽略了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亨利·亚当斯曾经说过:“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永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永不休止。” 在科学的研讨课里,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本身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也存在着操作的错误,如:指导学生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没有从“0”开始,只是随意地把尺子放在被量物体的旁边就进行读数;使用烧杯盛放液体,液体体积超过烧杯最大容量的四分之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人体呼出的空气,没有往集气瓶里灌满水,还直接把玻璃片从集气瓶口的正上方往下压……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错误的操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而且会误导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反思问题是艺术中的艺术。当我们将上述的忽略变成关注,深入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的实验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更有实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柳菊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方腊全.科学课2009年7月.武汉:湖北教育报刊社
[4]麦曦.小学自然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肇庆: 新世纪出版社,2002.
[5]吴江霖.心理学概论. 肇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