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实施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实效性的方法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14:21
佛山市三水区西南中心小学   李铭桢
 
   【摘要】“以探究活动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新课标的思想精华,旨在让学生亲历探险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然而现实不少的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是属于形式化的、盲目的,并不能实现探究的效果,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甚至无效。究其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探究目标的制定、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探究活动的实验过程、探究活动的评价和探究活动的延伸这几个环节把好实效关。
   【关键字】 科学教学 探究实验活动 实效性
    新课程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要以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机会。在亲历探险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1】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不断地在追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然而怎样才能使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发挥实效功能,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我觉得应该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落实其实效性。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有实效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而且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果上科学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即使是确定了教学目标,但如果只是抄袭于教学参考资料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结合本班学生学习实际,以及当地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进行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改变和优化,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了。只有精心优化、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发挥其指引效果。
   二、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要有实效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所以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要有实效性
   1、教师自己准备的材料要有实效性
   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地上课材料而忙碌!但准备的材料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实效呢,这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第1课《寻找生命》一课中,在准备“草地里有什么?”这一活动的材料时,教师在选择活动草地上,则不能图方便选球场之类喧闹而根本不可能有小昆虫的地方,而应选择校内生物园或校辟静草地,让学生真正找到植物、昆虫、大自然的泥土等等。 
   2、布置学生准备材料要有实效性
   科学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本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然而布置准备材料的任务则要慎重考虑任务的实效性,要考虑孩子准备工作的难度。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第1课《寻找生命》一课中,在准备“草地里有什么?”这一活动的材料时,教师布置学生准备课前材料时,如果是随口布置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小青蛙……那学生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蜗牛、蝗虫、小青蛙等;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带收集图片。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让学生准备他们力所能及的材料,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千万不能随意布置,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
   三、探究实验活动过程要有实效性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课程里,实验又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和重要途径【2】。所以探究实验活动过程一定要有实效性,怎样发挥探究实验活动的实效性呢,这就涉及对各个实验的恰当处理,是演示还是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 而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 就得慎重处理好下面两点了。
   1、教师的演示实验要有实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因课前材料准备好不周,而将学生自主实验,而改为自己演示实验,这样的教师演示实验就谈不上实效了。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中,在做“压缩空气”这一探究实验活动时,本来应该是让学生把空气抽进没有针头的注射器里,用橡皮堵住管口,用手指压注射器的活塞,以感受空气的压力的。如果没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而而改为己演示实验的话,那么学生就无法通过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这样的演示实验就变得无效了。
   2、学生的探险究实验活动要有实效性
   探究实验活动在科学研究中具有许多优越性。一是具有简化和纯化作用。二是强化研究对象。所以,根据需要,实验又分若干类型,如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分析实验……【3】如果脱离实验目标的需要,忽视实验的实效性,随便改变实验的性质,探究实验就变得形式主义了。新课程科学教学更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如果我们改变探究实验的性质,实验的实效就大打折扣了。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第4课《清清的水》一课中,在做“哪杯是纯水”这一探究实验活动时,教师可能会实施两种实验程序:
   第一种:分别给学生标明名称的一杯纯水、一杯白酒、一杯白醋。让学生用“扇闻法”辨别它们有什么不同,从而归纳纯水的性质。
   第二种:分别给学生没标明名称的一杯纯水、一杯白酒、一杯白醋。并不告诉学生杯里装的是什么,而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和“扇闻法”找出它们当中那是纯水,再讨论而归纳纯水的性质。
   细细比较,我们就能发现第二种实验才是真正的探究实验。学生在通过这一探究实验活动和讨论交流,最终发现: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来和水一样,但是它们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来。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水是无色、无味这一性质。而第一种实验却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了,学生缺乏了“探”的过程,实验活动的实效就大不相同了。虽然同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必须思考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实现了最大实效。
   四、对探究活动的评价要实效性。
   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这种评价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旨在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成功的探究活动需要学习的信念与信心,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会有所期待,渴望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帮助,渴望老师对他们的努力表示支持。因此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第7课《离不开的空气》一课中,在做“豆芽的生长”这一探究实验活动时,豆芽所需的水分、温度、密封度都比较难把握,有的小组做了好几次实验都未能成功,但还锲而不舍地反复重做。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为此,我对他们进行了及时表扬,并给他们颁发了表扬信。学生成功感加强,自信心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表扬的评价收到了实效。
   五、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要有实效性
   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主要是指教师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布置的一些课外任务和科学类的活动。但课外延伸活动一定要有实效性。比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第5课《生命之水》一课中,在布置“植物也‘喝水’”这一探究实验活动的课外延伸时,我要求学生将家中的几盆花分三类,一类给浇足够的水,一类少浇水,一类不浇水,观察它们的生长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课外延伸活动任务学生能做到,也容易做到,很具实效性。并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学科学、用科学品质。 
   总之,我们应从以上几个环节上把好实效关,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刘颂豪主编:《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3页
  【2】刘颂豪主编:《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19页
  【3】刘颂豪主编:《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19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