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让科学课堂“动”起来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14:33
西南第十二小学   李竞兰
 
   【摘要】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施行,科学这门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运而生,并逐步得到重视和提升。如何上好这门“非工具学科”,如何让它深深地走入学生的心中,相信很多科学老师都在为此而思索。本文就如何让科学课上得更有效,阐述本人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科学      课堂      “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自然》改成了《科学》。对于这门新生的学科,很多老师都缺乏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兼职教学《科学》的老师,他们往往甚少花时间去钻研教材,更别说教法。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往往只带一本教材、一本教学用书便可上完一节课。课堂中,他们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听的多,“做”的更加少,甚至没有“做”的机会。在新课改下看到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现象,我们有何感想?难道这是课改的精神、新课标的理念吗?那么,《科学》这门课该如何上?相信,这已经成为一线老师最关注的话题,也相信很多老师都在摸索中。结合本人对《科学》这本教材和教学用书的钻研与理解,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动”的机会,该“动”的不能“静”,该做的尽可能做。这样,学生才有探究科学真理的机会,新课标的理念才得以实现。下面,结合本人对《科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让科学课堂 “动”起来,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但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科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学习的,再加上每周仅两节课,学生与它打交道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老师就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如果学生对科学课不感兴趣,他们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科学知识。久而久之,科学课就会变“味”,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又从何谈起?故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动心、爱学。我们知道,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做一个妙趣横生的游戏,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做一个设有悬念的实验,提一个促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主动地走进科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杠杆》这一课时,我拿着一个饼干罐(盖子被压紧)走向一个学生,对他说:“xx,能帮老师打开这个饼干罐盖吗?”这个同学听了,高兴地说:“好呀!”于是,他接过饼干罐就用力地掀。“老师,我打不开,手很痛。”这时候,很多同学抢着说:“老师,让我来。”于是,我又把饼干罐递给了另一个同学,只见那个同学拿出他的小剪刀,用剪刀尖插入罐与盖之间的缝隙,用手往下一按,于是,盖子被撬开了。同学“哗”的一声,都投以赞赏的目光。我表扬说:“真厉害!这么轻而易举就打开了盖子。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吗?”这个同学缅甸地说:“是我爸爸教我的。”听他这么一说,同学们都笑了。于是,我趁机问:“有谁知道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轻易地打开盖子吗?”只见同学们都摇了摇头。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好吗?”“好!”就这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课堂,走上探究之路。
   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翻开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其中有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教材如此编写,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见,实践在科学这门学科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材中编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往往被改成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变成了主角,而学生却成了旁观者。还有的老师因为缺乏实验器材或由于怕麻烦而没有去做实验,就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虽然学生把结果写下来了,但是在他们的心中还可能有一个疑团:真的是这样吗?试问一下,当一节课上完了,得到的却是这种怀疑的结果,我们的课上得成功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探究中发现科学知识。但在探究活动中,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
   例如,《杠杆的平衡》这一课,教材安排了一个研究杠杆的平衡的活动。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活动,记录和分析数据,进而归纳出杠杆平衡的规律,使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有进一步的了解。本着这一宗旨,在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实验器材(杠杆尺、支架、钩码),并发给每组一张记录表。为了让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在探究活动之前,我先让学生明确这次探究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再让他们清楚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最后放手让他们进行探究活动。在我的指引下,同学们都动起手来,参与到活动中。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有的同学在操作,有的同学在记录,相当配合。当学生操作完成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经过小组分析、全班交流、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了杠杆平衡的规律——杠杆尺左边位置的格数与钩码数的乘积等于右边位置的格数与钩码数的乘积。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被每一位科学老师所认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活动也重视起来了。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只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对分析、整理、总结信息等活动都是很被动的。很多时候,在学生动手操作完后,问他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往往说不上来。由此可见,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只是动动手而已,到底在探究什么,操作中发现了什么,他们根本不愿动脑筋去思考。针对这种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在探究活动中,让他们“想好了再做”、 “边想边做”、“做完后反思”。只有让学生养成这种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探究活动才更有效,其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例如,在教学《斜面》一课中,当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汽车要从一座大山的山脚开到山顶,可以在山顶到山脚之间放一个斜面吗?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因为山顶和山脚之间的高度太高了。经过同学们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个结论:可以放斜面,但是这个斜面就要很长很长。“那山顶至山脚应怎样放斜面呢?”这时,同学们有点糊涂了。于是,我让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并在斜边上用颜色笔涂上颜色代表斜面。然后让他们把三角形卷在铅笔上,同时让他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斜面变成了什么?同学们一边操作,一边观察,最后发现斜面变形了,变成了螺旋。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展开的斜面与卷起来的斜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当学生明白了不管是展开的斜面还是卷起来的斜面,它们都具有省力的作用后,我再接着让他们讨论从山脚到山顶的斜面该如何修这个问题。受到斜面变形的启迪,同学们明白了山脚到山顶的斜面可以修建成螺旋形状。最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或螺旋。整节课,同学们动手又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思考等活动,对斜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四、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动口也就是研讨。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动口。动口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等。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可能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往往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众人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确实加快了探究活动的速度和质量。然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都有各自的体会和想法。所以,在实验后,我们要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结论说出来。特别是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给他们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让学生动口说,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说出来,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一门带有浓郁科学味的学科。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这股科学味并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只要我们本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他们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相信我们的科学课就会上得成功,上得有“味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