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狮山镇官窑中心小学 杨显联
摘要:把科学课上得像游戏课一样吸引学生,课前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富有趣味的活动,灵活运用教材,使学生正在爱上科学课。
关键词:年龄特征、趣味性、节凑美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教学目标,又是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就需要在课前设计好活动教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和反思,我认为,一个好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案,要达成如下几个要求:
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通俗性、直观性是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一个论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很多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力求让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来,这本是用心良苦的好意。但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的却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来,但都不符合老师预设的问题。于是,老师就再次进行启发引导,这就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有这样一个案例(三年级):
老师出示了一幅水稻成熟的图片问:“请同学们看图片,想研究些什么?”“我想研究水稻怎样长大?我想研究水稻田里有什么小动物?我想研究一串稻谷里有多少粒?我想研究稻谷里有什么?┅┅┅”在一连串的问题中,老师也找不到关于“稻谷的观察”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就忙于引导,等到目标达成时,时间已过去了10多分钟。
用这么多的时间来导出“观察稻谷”这个问题,值得吗?
如果老师直接地提出研究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活动是:观察稻谷”。这样不是更省时、省力和高效吗?
二、富有趣味性
科学课的趣味性与游戏的趣味性相同吗?当然是不同的。
科学课的趣味性:包含了探究活动过程、技能、知识、情感和思维的开发等;而游戏的趣味性:体现在活动过程和情感。因此,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如何使科学课富有趣味性呢?这就要看活动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科学课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活动的导入从身边熟识的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一节课的头开好了,那就为后面的教学过程作好了铺垫。
如何开一个好头呢?请看四年级下册教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的两句导入语。
第一句是:“请你说说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可以熟吃?”
第二句是:“请说说你昨天的食物中,哪些是生吃的?哪些是熟吃的?”
我们来分析这两句的差异:
从食物的范围看:第一句的范围很大,因为,可以生吃的食物很多,花一天的时间也说不完;第二句的范围很小,自己昨天的食物最多也只有十来种。
从对食物的情感看:第一句大范围的食物,学生可能知道不少,但由于没有经历和体验,也很难调动情感来;而第二句话里的食物,学生对自己昨天的食物是余味未尽,人人都有感受,人人都有话可说,探究的激情一下子就会调动起来。
(二)活动具有节凑美
音乐之所以能吸引人、令人陶醉,是因为她的韵律和节奏很美。同样,一个探究活动如果具有了节奏美,也会给活动者带来无限的乐趣。如何设计具有节奏美的活动呢?
巧妙地设计活动的“起和迭”。“起”是活动的开始,“迭”是活动的高潮。就是利用活动的起和迭形成节奏感。如:三年级上册“米饭的观察”活动。把观察米饭的外部特征为“起”,然后在米饭滴上碘酒,呈现蓝黑色则是“迭”。再把“咀嚼米饭”作为活动的第二个“起”;在咀嚼过的米饭糊里滴上碘酒,不呈现蓝黑色作为活动的第二个“迭”。
在这两个活动“起”的开始前,学生都有过无意的经历,但两个“起”活动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米饭是软的、有粘性、不透明┅┅”和“米饭是甜的、含有淀粉”。学生在后一个“起”里获得的收获要比第一个“起”大得多。
在两个“迭”活动中,显示的信息分别是:米饭遇碘变蓝黑色,说明米饭里含有淀粉;咀嚼过的米饭糊遇碘不呈蓝黑色,说明米饭里的淀粉已被唾液消化变成糖了。学生在这两个信息里,所感受到的惊奇肯定是:第二个比第一个大。
正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起”和“迭”,交织成一种特殊的节奏美,成就了小学生对我们科学课的爱和着迷。
三、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是主线、是主题。但教材也有因量的关系、编写布局关系等原因,存在不利于开展活动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探究的框架下,灵活运用和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五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教材编排是:先局部认识消化器官(P62),再进行整体认识(P63)。
在教学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出来:如果各个器官的独立认识之后,再进行串联和组合,这样就加大了学生认知的难度,也违背了小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于是,我尝试把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换,变成先整体认识,然后再进行到局部认识。教学结果显示: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很流畅,兴致高,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灵活组合和分折教材,也是我们科学老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纵观每册科学教材,一般的教学内容设置都在30——39课时之间。按现在每周安排2节课计算,则完成教材的时间需要19周时间,如果中途出现放假、会议或其它原因等不能上课,则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了。因此,灵活运用教材,不但是设计活动教案的重要手段,也是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趣味性而且具有节奏美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案所形成的科学课,一定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