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基塘小学 黎科辉
【摘要】: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因此,要学生学会探究、做到创新,应首先从教师做起,从教育模式做起,从教育方法做起,注重创新和改进实验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学习 创新手段 探索尝试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做法和体验:
一、 设疑引趣,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自然教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究自然的奥秘。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欲望。
1、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或未解决的谜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具体的事实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才能切身体会到生活中这种充满科学的魅力。例如:汽车轮胎、人的鞋底为什么都有花纹?飞机为什么会有升力?冬天人嘴里为什么呼出白气?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为什么啄木鸟的嘴又长又尖?
2、从自然现象中提出问题。大自然充满了五彩缤纷的物理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学会从自然现象中提出问题,做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有心人。例如:雨后天空会看到彩虹,这是光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年为什么有四个季节?等等。
二、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多媒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将多媒体引入科学实验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如在教学《两栖动物》中青蛙和蟾蜍在繁殖后代和生长发育过程演绎出来,在播放出青蛙和蟾蜍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两栖动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即由卵——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前肢——逐渐地脱掉尾巴——最后变成青蛙或蟾蜍等)。由此学生就明白了青蛙和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要经过变态,即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后过渡到陆地上生活,为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要比教师边讲边演示优越得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牙齿》一课,要学生了解龋齿的成因及防治,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而应用现代化的电视录像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中的细菌是怎样一步步腐蚀掉原本洁白光滑的牙齿的故事,如此把原本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三、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用心去探究科学的能力。实践是学生认知的基础,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学生能否有所发展依赖于是否能充分探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应从一个实验者向辅助实验者转变,教师不能告诉同学“应这样做”、“实验结果是这样的”,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实验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就要放到底,同时要注重实验时的正确、耐心的引导,尤其是学生一些创新的想法,更要鼓励他们去试一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如我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用带漏斗的塞子紧紧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里去。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使水流进瓶子里去?”提出这一问题后,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这种现象,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漏斗给热水瓶注水时,经常有热水往外溅伤人的事情发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的同学说:“我看到妈妈把漏斗放斜一点儿就没有热水溅出来了。”这时我引导学生说:“如果另一只手没有空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制造热水瓶的厂家把瓶口做成椭圆形就可以了。”有的说:“在瓶口旁边再做一个小的出气孔让瓶里的空气能出来。”也有的说:“在漏斗口旁边加一个装置,使瓶里的空气顺利地出来。这样方便些。”我首先肯定学生的这些建议后,并要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完善设想并加以实践。这样的教学,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直接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直接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我先提出质疑,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懂得了植物喝水的原理原来是:由于液体分子和毛细管壁的分子之间,有很大的吸引力,液体就沿着管子网上去,就是因为毛细管作用。大自然中的作物和树木,能从大地含水层吸取水分,这主要就是因为在根部、树干和树枝里,都有毛细管。我接着启发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时利用毛细管吸引力发生作用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们列举了煤油灯,蜡烛等。
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必须由日常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营造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在动脑、动手、多思、多问的过程中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自然教学》2008年第5期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