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中心小学 潘佩兴
2、引导猜想,确定条件。
(2)小组讨论:实验控制的条件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精彩 动态生成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打造出不曾预约的演绎精彩,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下面谈谈自己几点做法: 一、研活教材,促成生成 教材是专家们经过大幅筛选,细密处理的编制而成的“套装知识”,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还原稀释”和“精心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体验、体会各个知识的神韵。对特定内容,可以添加一些富于个性、适合学生口味的“调味剂”,丰富科学探究之旅,决不能做一个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代言人”。优化、研活教材资源要做到:1、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我的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能力。2、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老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做出深入细致的研读,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内化,使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3、研究学生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触发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唤醒种子里的生命》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唤醒种子里的生命》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种子与幼苗》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难点是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而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因此,我设计了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进一步感知外因,加深理解——全课总结,课后延伸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问: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