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09:37
龙江镇华西小学   冯泽森
 
 
  小学《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过去的《自然》也提出培养能力。但始终没有能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科学》则强调了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做出某种解释。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去认识大自然……一句话,也就是如何提高和培养科学的创造能力。这是值得我们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的常思常新的问题。
  一、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通过科学课程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有些教师会说: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此我想谈一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一)、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进行解析、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形式。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而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不能过高。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和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我设计了这样的图表“认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制定计划、猜与假设、提出问题、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观察实验制作。
  (二)、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小学学生的天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习科学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作为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可以使学生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我在执教的四年级科学时,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由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又如我在执教高年级科学课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头脑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记得中国有一名心理学家说:“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我从事多年的《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这一心理学家说得很有道理。是的,小学生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是探究科学的又一形式。
  (四)、探究科学要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师者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善于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是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我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我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依本人认为,一个专职加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会常常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二、科学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做好看、疑、想、做、讲这五方面。
   (一)看
  所谓“看”就是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观察。科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会结出种子,种子可以长成新的植物,除此之外,植物繁殖后代还有另一种方式:用植物的一些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后代。上课前,教师事前准备吊兰生姜块。番薯藤等,让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我整理学校内的一块荒废了的土地,带领几个学生,开荒种上了生姜、番薯、通心菜等植物。经过一周左右,观察它们,果然生出了一株一株新的植物。从观察到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除了种子之外,还可以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繁殖后代。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式过程。对知识一的掌握比教师硬讲道理,印象更为深刻得多。
  (二)疑
   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提出了独到有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开始生疑、质疑会发现问题,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整。当学生提出偏离了探究活动时,需要教师的调整修正。在学习《认识物体的运动》时,学生会问老师“是外面的列车开动了还是我们的列车开动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物体有没有运动呢?……教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
  (三)想
  我这里说的“想”,就是动脑筋、思索、推测的意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身边的知识无所不在,身边的问题无所不有。他们经常带着好奇的问题找家长,找老师帮他们解决,有些问题很简单,有些问题很复杂。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也经常被一些学生问这问那的问题,我想一一乐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如教学五年级《人体的司令部》一单元时,学生想到的问题更时多不胜数。如有的学生想:“我的大脑究竟有多大(重),如果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聪明的人会变的愚蠢吗?这一单元,教师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脑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想解决方法,这种想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也得到发展。
  (四)做
  让学生动手做,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推理意识。有助于建立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因此,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做、量量、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学习《认识蜗牛》这课时候,告诉学生要寻找蜗牛以备实验。课中,我亲自带领学生到运动场的草地,校园的小渠中寻找蜗牛把蜗牛带回教室观察或带回家观察。让学生谈蜗牛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学生七嘴八舌、津津乐道,很自然地掌握了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
  (五)讲
  “讲”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宽的学习氛围。注意到双边活动的充分发挥。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的表达能力,树立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什么叫机械》一课时,我没有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教师拿出日常的生产工具如冲击钻、小刀、夹子、扫把和体育用品如羽毛球拍乒乓球板等。让学生初次认识它们的用途与用法。通过这些,让学生大胆发言,多讲讲、多想想,最后道出“机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观察后的想法,让他们自圆其说多样的表达,具有个性的语言。无不体现着学生可贵的思维火花。
  作为科学教师,运用“看、疑、想、做、讲”的“五字”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小学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使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有成就感。
  其实,科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不过,我们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探究,让学生知道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全面促进素质教育,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二十一世纪的精英,让他们好好地为社会的建设服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