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一 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认真探究与实践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
一、模式的建构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原先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被动无条件的接受。而应关注学生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使新知识成为构建或获取知识的平台。
2.探究教学的理论
探究教学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施瓦布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及科学方法教育,由此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二、模式的组织实施
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骨的成分》时,先让学生设法把一根猪的肋骨或鱼的肋骨折断,让学生感知到骨既坚硬又有弹性,从而产生疑惑——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骨的成分有关,从而自主地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组织实验探究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1)作出假设。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2)制订实验方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3)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资料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步骤。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引导归纳分析
在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例如:在学生分组对骨的成分进行探究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同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组成”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进了学习效果,有效地培养了自己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迁移应用
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大体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例如: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15%的盐酸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你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你的依据是什么?(3)为什么饭后要漱口?睡觉前不能吃甜食? 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高潮。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