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佛山市教育局 > 佛山市教育装备网 > 装备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探微

发布者: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发布时间:2011-04-18 14:42
石湾第二小学   刘伟国
 
   摘要: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课程改革中颇具特色与创意的重要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备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而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二次开发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科学(3一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尽管学校和教师在小学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已经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普遍存在着浅层次利用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一、以教材的二次开发获取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材是课程标准基本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在内容的组织上,是依据一定的逻辑结构编写而成的,它反映的是教材编写者本身的教材设计思想。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给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本地区以及自己特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教学创造性活动,依据自身的认识特点和风格,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此外,许多教材上所设计的探究活动,都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实验过程、步骤、结论,需要开展的实验也多为直接指向结论的验证性的实验,教材将实验材料、用具也预先告知了同学,这样就使得探究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此时不必过于拘泥于教材,可以从探究目的出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鼓励结论的多元化,多向学生提供提问和质疑的机会,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了解土壤”一课的讲授中,首先让学生先用眼睛,再使用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土壤。然后引导学生将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教师提出问题:水里有什么?最后,指导学生用纸巾包住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教师又提出问题:上面留下了什么?根据观察结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当地土壤的主要构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领会。
   二、以家庭为资源获取科学知识
   学校是科学课程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科学教育方面学校具有诸多其它场所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但这并不代表科学课程资源就局限在学校里面。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都表现出非常的重视,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大多还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的经验进行的,而忽视了家庭资源的利用。再加上家长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职业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一样。因此,为了让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知识的了解,教师应鼓励家长善于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中蕴藏的科学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如家庭成员的生活经验、职业经验、爱好与特长都是宝贵的资源。此外,家庭中的食品资源、家用电器、生活小用品、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报刊和书籍甚至是家务活动都可纳入到课程资源范畴中来。例如,居家生活,组小的家务很多,但这些琐碎的家务事也可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在洗涤衣物时,可带着孩子一起展开洗涤用品的品种调查、洗涤用品的去污能力、去污原理以及洗涤用品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探究;在储存食物时进行蔬菜如何保鲜、冰箱里食物的摆放有什么科学等学习,甚至可以开展面包霉变方面的小实验;在烹制菜肴时引导孩子进行营养与卫生方面的学习等。这样持之以恒,家长和小学生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亲情的甜美、生活的多彩以及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
   三、以观光形式获取科学知识
   教师应当摒弃那种狭隘化的课程资源观,不能认为课程资源等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课堂资源和相关的如实验室、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设施,而应该树立现代意义上的符合新课程改革内容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在学校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凡是能够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资源,都应该是课程资源。为此,教师要转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理解。学校与周边许多单位有着诸多的天然联系,可以充分借助周边环境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实现科学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
   例如,动物园、植物园、科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场馆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这些地方也往往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地方,这既有助于整合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有助于小学生的积极参与,更有助于将科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小学生投身在这些资源之中,不仅可以大开眼界,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对这些场所的参观时,作为教师应精心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切忌将参观变成走马观花。教师可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挑选一些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够完成的问题,以形成一定的关于科学的参观学习主题,供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体会到劳动的辛勤与收获的乐趣,从而形成热爱环境、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四、简短的结论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毋庸讳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将为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教师在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也可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小学科学是内容严谨的教材,但其中的教学方法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形式多样地学习科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鲜活的例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华彬:《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载于《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4.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6期。
 
 
 

- -
-->
- -